本月起,有“当代孟小冬”之称的京剧演员、余派坤生(女老生)王珮瑜将在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深圳和苏州等六个城市,举行名为“戏里戏外·瑜音绕梁”2012全国巡回演出,3月15日、16日,王珮瑜巡演首站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序幕,作为“第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参演剧目,一台全本大戏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和一场小型沙龙式清唱会轮番登场。昨天,王珮瑜做客东艺讲座,与观众面对面,她坦言,巡演之旅也是走近观众的一次用心之旅。
问:怎么想到要举办全国巡演?
答: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些创新的方式来解读京剧、传播京剧。2009年,我和好朋友马骞,还有几位前辈艺术家马志明先生、单田芳先生一起合作了墨壳原态《乌盆记》,很受观众欢迎,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京剧常被年轻人误认为是沉闷、拖沓、乏味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京剧有非常丰富多层的审美元素,不管是从故事、音乐还是表演上,都有很多能够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地方。我希望通过2012年的这次全国巡演,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京剧相遇相爱。
问:网络上常有一些质疑,认为很多喜欢王珮瑜的年轻粉丝其实并不懂戏,只懂追星不懂京剧,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答:很多京剧演员、老戏迷、老票友,包括我自己,以前对圈外人都有过类似的心态:觉得不看京剧的,是你不懂;来看京剧的,又有一大半是看热闹的。但我现在觉得,不存在什么懂不懂的问题,一场京剧演出,唱念做打舞,值得欣赏的元素实在太丰富了,有人也许是冲着角儿来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京剧的理由。
问:这两场演出,最有你个人特色的是什么?
答:一场是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这是我在2010年首次尝试担任制作人后制作的一版复古大戏,说它复古,因为我们是在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基础上进行改编。我们将原先马连良先生1960年《赵氏孤儿》的演出本做了删减,把长达三小时四十分钟的演出缩至两小时左右。我在这一本《赵孤》中融入了余叔岩《搜孤救孤》中的经典唱段,这版《赵孤》是更能凸显我本人特点的一个“马余兼美”的版本。
另一个是“瑜音绕梁”京剧清音会。2010年我在东方艺术中心小剧场举办了一场小型演出,除了演唱一些代表曲目之外,还尝试用解说和演唱并行的方式,介绍京剧老生行当的艺术常识和梨园掌故,根据观众反馈来看,大家都很喜欢。也是在这次演出中,我和好朋友梁剑峰合作了几段吉他京剧,效果出人意料地好,不仅年轻人,就连许多资深老戏迷也很喜欢。
问:有人质疑这样的组合有点“不伦不类”,你怎么看待?
答:“不伦不类”是个很有趣的词,其实任何创新和改变都曾经是“不伦不类”的,就好比梅兰芳大师发扬光大的“花衫”行当,还有乔布斯创造的的苹果产品,这些都是打破了固有的程式规范,从没法归类,最后发展到自成一类。我和剑峰的吉他京剧,初衷并不是想变革京剧音乐,而是两个好朋友非常个人化的一种“音乐赏玩”。我们把京剧声腔还原成最纯粹的音乐表达,让“听不懂京剧”的人,抛开唱词抛开剧情,就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感受,看看这样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共鸣。
我对京剧艺术的感染力非常有自信,这种经历岁月打磨的艺术,往往是超越时空而直入人心的。所以,对京剧艺术本体,我认为并不需要太多的改变,需要做的其实是找到一些能够为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吉他京剧,还有墨本丹青《赵氏孤儿》的舞美包装等等,都只是吸引年轻人走近京剧的媒介就像一扇扇的门,打开它,就有机会开始一段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