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工作:
米粉\糯米粉艾食用碱
咸馅料炒熟后的咸馅料甜馅料(白糖芝麻)
**把咸馅料切成丁调好味用油炒熟.
(二)做清明果皮:
艾叶用热水焯压出苦汁放凉水冲洗
****以上过程重复两遍***
加一点碱,沸水煮烂艾连同汁倒入米粉里拌拌匀
加入糯米粉再次揉匀揉成碧绿的面团(用湿巾覆盖)
搓成条分成小团捏成形
圆的是甜馅,饺子形的是咸馅.我包的难免模样丑!把包好的清明果用旺火猛蒸6至8分钟即可。
蒸出的清明果稍微带点黄,婆婆估计是碱放多了.后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竟是碱放少了,没有把艾叶中的绿叶素充分融解出来。最后我们商定总结经验,争取明年包出更好看更好吃的清明果。
**糯米粉与早米粉的比例最好是5:6
**揉好的面团要注意保湿保温.婆婆教我的办法是把装面团的盆端在热水上。
清明果
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它是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加工成面皮,再根据个人口味填加馅料,最后把面皮捏合成型。从前以为清明果只有赣东北有,后来知道与赣东北相邻的浙江、福建地区都有吃清明果的习惯,这可能与艾在这些地区生长的普遍性有关。
艾是南方春天的野菜,在清明节前的长势特别强,哪怕一场春雨或一阵春风都能够唤醒沉睡在泥土下的艾。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不难寻见碧绿的艾,艾在南方山区实在常见普通。靠山吃山,那么以艾为主要原料的清明果自然成了江南山区的特色风味了。
清明果和粽子油条等传统食品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历史由来。据载是晋文公重耳为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命人以青菜汁和粉做成团果作为清明节时祭奠的供奉。大概因为清明果的味道独特,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不忘把清明果当做一道点心来享用,于是食清明果渐渐成了某些地区的饮食风俗并流传到了今天;站在我们这儿的街头巷口处,你一年四季都能嗅到清明果的菜香气。
我从小爱吃清明果。幼年跟随大人去扫墓,每看到供在先人墓前的各式清明果,就会傻傻地羡慕起那个躺在茔里的人。
家在农村时,一到清明节,好客的村民总是送给我们家许许多多的清明果。那时没有冰箱,一家四口餐餐吃天天吃,结果大部分清明果还是逃脱不了霉馊的命运。现在想起妈妈倾倒坏清明果时的情景仍甚觉可惜,如今摆在县城小吃摊上的清明果一元钱也只能买三个了,而且口味远远不如当年村民做的地道好吃。
清明果分甜、咸两种。
甜馅清明果外形酷似小小月饼。讲究的人家会准备印花木模来加工甜清明果,在甜清明果表皮上压上各种花形或字样来增添点吃清明果时的情趣;白糖芝麻馅和豆沙馅都是传统的甜清明果馅。我爱吃白糖芝麻馅的,趁热咬一口(小心烫伤嘴皮)刚从蒸锅里出来的白糖芝麻馅清明果,嘴腔里立即鼓满了熟芝麻的热香气,很陶醉人。
做咸清明果相对要复杂些。冬笋、酸菜、豆腐、熏大肠都是常见的咸馅食材,每年清明节将近,菜场上的这些食材一时倍受宠爱;咸馅清明果和饺子形状相近,包法也相近,但是清明果面皮不须用擀面杖擀,仅依靠手就可以把皮擀匀擀薄的,这或许也算是南北方做面食的差异吧。
清明时节理所当然的要多吃清明果。过了这一时节的清明果,果皮多不用艾汁和粉,而是用芥菜叶汁代替。以我看,芥菜叶清明果无论口感或气味方面,都不如艾叶清明果。
好吃的清明果当属艾叶清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