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当在缅甸的投资面临意外动荡时,中国被迫开始采取西方企业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策略:发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关运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再次赴缅甸采访,发现当地舆论和民众对中国投资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中缅天然气管道顺利向中国输气,莱比塘铜矿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不少缅甸人士和中资公司高层都对《环球时报》记者称,针对缅甸国内政治、社会、舆论已经出现的全新情况,中国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外交手段加以应对,以更好地维护中国在缅甸的各项利益。
中国对缅投资“跳水”式下降
“缅甸的发展需要外国投资。”缅甸总统吴登盛多次对全球发出盛情邀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缅甸经济今后将快速发展,其总量将从2010年的450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2000亿美元,缅甸有望成为亚洲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额急剧下降。缅甸日前公布的一份外国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中国企业2012年对缅甸的投资仅为4.07亿美元,占缅甸外资总量的29%,而此前两年中国对缅投资额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
虽然中国仍是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其投资额下降的幅度之大引起不少人的议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缅中国公司高管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是中国不愿投资,而是一些缅甸人希望打击中国投资以获得政治效益,甚至有人打出“中国企业离开缅甸”的口号。
一些在缅甸的NGO组织则认为,中国公司在缅形象不佳,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投资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民主发展缅甸协会”欧盟缅甸办公室执行主任赫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近年来,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多数以资源和大型工程为主,中国公司只和缅政府亲近,不太愿意和老百姓打交道。”另外,中国许多小企业之前在缅甸唯利是图,也给缅甸民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一名当地商界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警告说,2015年缅甸即将面临大选,目前各政治势力都开始为大选筹划和布局。由于缅甸民众对军政府最不满意的是腐败问题,因此有些势力会借操作不透明、利益分配问题对中国投资进行指责。他说,随着新闻环境越来越自由,中国在缅甸做事情更需要透明,将投资涉及的各种情况完全把摊开给民众看,给媒体看。
中国公司展开“社会责任运动”
“中国在缅甸存在形象问题,有关违反安全操作和破坏环境的抱怨声频频出现。当在缅甸的投资面临意外动荡时,中国开始采取西方企业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策略:发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7月12日称,在这种背景下,在缅甸经营业务的中国企业近日出台了一系列需要遵守的新准则。该报引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政治处主任高明波的话称,“此次对缅甸开展工作是探索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方式的‘实验性演习’”。报道称,在缅甸,人们如今不再像过去那样不敢对侵害他们权益的行为进行抗议了。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投资者强化自身作为负责任企业的形象,“实乃明智之举”。
在政府层面,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机构频频邀缅甸民营媒体访华,央视节目在缅甸落地,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缅供奉,都是为了在缅甸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在微观上,中国在缅企业更需要在本土化上负起“社会责任”。《环球时报》记者这次在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采访了油气管沿线的众多居民,他们对中缅油气管项目普遍持有好感,称最关心的征地补偿工作都得到了很好解决,补偿款都是在当地官员见证下直接发放给居民的。尤其是油气管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居民希望在电力、交通等方面得到更多帮助。
尽管缅甸一些反对派媒体近来频频炒作诸如“瑞区天然气运动”等组织的抗议事件,但管道沿线民众都称“几乎没有听说”。皎漂岛中学老师梅皎柏告诉记者,由于中国投资的到来,皎漂这个偏僻的城镇发展大为改观,反对派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不知从何而来。掸邦的农民肯巴杜说,当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补偿是否到位以及将来管道会否泄漏。对于管道本身的建设和运营,居民没有反对声音和行动。有当地分析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散布油气管道负面新闻的主要是伊洛瓦底通讯社和DVB电视台(“缅甸民主之声”),这是两家流亡海外的缅甸反政府组织的喉舌媒体,据称一直得到美国中情局资助。
2012年,投资莱比塘铜矿项目的中国万宝公司在仰光成立了公共关系处,专门招聘了缅籍员工负责跟踪收集媒体报道,并且与媒体交往。在蒙育瓦矿区,该公司也招了项目涉及村庄中的高学历青年或有影响力的村民作为“村联络员”。这些联络员有30人,铜矿项目涉及的30个村庄各有一名。矿区还设置信息中心接待村民来访。
在缅甸,以东南亚管道公司驻仰光办事处、中缅友好协会等一起成立金洋公司,在缅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为中企做公关工作。目前,在缅甸的中资项目都尽量采购缅甸的物资,并对当地工人进行培训,使当地受益匪浅。在中缅管道项目中,缅甸工人占总用工量的70%以上。在莱比塘铜矿,来自克钦邦的多多每个月的工资约为25万缅元(约合300美元)。他对记者表示,家中有妻子和三个孩子需要供养,“从中国公司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希望自己的薪水能够越来越高。”
中国投资更应体现软实力
缅甸恒泽集团副董事长、缅甸援助商业联盟(MBCA)主席马丁·潘对本报记者说,西方在海外投资,一般采取慢慢试水的原则,不会一下子全部投入,既保证了企业利益,也做到风险可控。而中国企业则希望一步到位,想最快获得利益,这种“将国内做法套用到海外”的投资方式需要反思。他强调,中国在缅甸应该从资源投资向制造业转换。
对于中国在缅甸的投资,清迈大学地区社会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缅甸问题学者差言建议,中国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中国投资更应体现软实力,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外交。
虽然缅甸政坛和社会变化为中国投资带来一些挑战,但是众多缅甸民众依然盼望着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环球时报》记者曾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向北采访,公路上的大货车超过缅甸其他公路上大货车数量的总和,车上装载着机器设备、服装、食品等货物彻夜奔驰。
中国投资不仅为缅甸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还改变了沿线农民的传统谋生手段,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在米坦格河河畔,横跨大河的中缅油气管道旁的草地上,几头奶牛在悠闲地吃草。放牛的吴宾大爷告诉记者,施工期间占用他家2英亩的河滩地,中国公司提供了1400万缅元(1美元约合865缅元)的补偿款,现在植被都已恢复,自己不仅还可以放牛,而且用补偿款买了两台拖拉机在当地跑运输,“感谢中国公司帮我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