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3月4日消息:危机的应对机制,要在平时准备好建立一支危机处理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春秋时期,相传魏文王慕名扁鹊高超的医术,想请他看病。而魏文王与扁鹊的对话,早已被后人广为传诵,其要义可以概括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疾病和危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时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危机管理应当推崇:第一,治未病之病,这是危机处理的第一步,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将“治未病之病”作为自己的日常检查项目,我们就可以减少发生危机的概率。如果再往前走一步,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一旦发生危机,尽可能早地发现其苗头,在危机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就把危机处理干净,控制在早期和初期阶段。
“安全经济学”
根据专家推算,如果投资1元钱进行前期预防,就相当于事后处理危机的5元钱;反过来,如果当年不做这1元钱的预防投资,那就得在危机爆发后投资5倍的资源,这被称作“安全经济学”的基本定量规律,也是指导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这就是说: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
虽说这个比例关系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够理解这个道理的人,更多是美国人。美国的医保公司为了节省保费开支,拼命催着医保对象每年进行至少一次体检,体检费用由保险公司照单全报。道理很简单,有病早查早治,医保对象可以用1:5的代价换取身体健康,这样的话,医保公司也就可以减少医药的赔付。只要可能,穿越时代的魏文王会每年颁给老美一个诺贝尔“大智慧奖”。
作为企业的领袖,需要具有危机的警觉。在这里,笔者建议企业的领袖做一个实验,将可能危及到企业的各种麻烦列在一张表格上,左边写事项,右边写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在最右边开列一个小栏,预估预防麻烦所需的费用。这个实验虽然不好玩,但最好别犯懒。这样的事情如果亲自实验一把,就可以帮助梳理思路。也许你会发现,有些项目虽然不可以控制的,但是必须要知道,如果此事失控,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在那种时候,再不能控制的事也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控制了。
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
当然,如果真的有病,我们得学习扁鹊大夫“治病救人”的精神。这就是说,为了迎接危机的到来,我们必须建立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预警机制是说要通过程序化的管理,发现和辨认危机;而应对机制,要在平时准备好建立一支危机处理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