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华说,虽然家人参加的公益活动不少,但获得的社会各界帮助更多。
妻子杜艳华获文明市民、十佳的嫂、“感动江城人物”称号
杜艳华,人们都叫她杜大姐,今年49岁。杜大姐两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治疗不及时,全身的关节都是僵直的。虽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照顾,但杜大姐很有志气,因为热爱文学创作,发表的作品上百篇,还获过各种奖——文明市民、十佳的嫂,还有今年的感动江城人物。
杜大姐的丈夫王景泉非常热衷公益,以前开出租车的时候经常拾金不昧,多次到血站献血小板,今年也被评为感动江城人物之一。几年前,王景泉患上了脑血栓,一直待业在家。他话不多,对于自己做过的好人好事只字不提,都由杜大姐介绍。
儿子王帅,在没上大学时就被评为江城十大孝顺学子;在北京化工大学就读期间,获得公益之星称号。
看着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杜艳华说,这么多年,家人参加的公益活动不少,捐款捐物也是常事,但是获得的社会各界的帮助更多,这让他们一家感觉很温暖。
从小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接受采访时,杜大姐侃侃而谈,“获得荣誉是幸福的,但促使我们一家子都这样做的,是因为我们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杜大姐说,从小就是姐姐背着她上学,后来是同学和老师接送。
“初二的时候,我爸花25元钱买了个四轮小推车。”杜大姐回忆,同学和老师接送她上下学,路上有个陡坡,几个同学的年纪也小,大雪天的路又滑,一不小心就把她扣在了车里。
杜大姐语文学得很好,可由于家里穷上不起学。一位老师为此找到她家,在大家的帮助下,她读到了高中毕业。“我喜欢写作,也正是因为写作认识了我老公。”杜大姐笑着说。
屋内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丈夫王景泉穿军装和杜大姐的合影,一张是二人在江边散步时的合影。“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张照片,那时候真是很年轻。”杜大姨咂着嘴怀念着青春岁月。
热爱写作并因此与丈夫结缘
1983年,杜大姐的一篇诗歌《心愿》发表在沈阳鸭绿江杂志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作品引来很多笔友向她倾诉爱慕之情,信件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我是一名残疾人,在第五期时,我又发表了一篇诗歌《强者》。”杜大姐说,编者按介绍了她的自身情况,但仍然没有阻挡读者的热情。
第一个到她家的就是王景泉,一共来了三次,每次都带来好多书籍。最后一次,部队的首长也来了,最终她决定嫁给这个小伙子。除了那些书,还因为王景泉是个本分人,带着杜大姐出门散步时也不怕别人关注的目光。“我多年不出门,他第一次来,就推着我外出散步,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杜大姐笑着说,见到熟人,王景泉总是自豪地把她介绍给亲戚朋友。
1988年10月2日,王景泉和杜艳华结婚了。
心愿:拍套银婚纪念照
杜艳华结婚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当初留下的照片也没有几张。“我最喜欢照相了,今年本来应该补拍结婚照,因为是我俩的银婚纪念,可是爱人的身体不好,所以也一直没有照成。”杜艳华遗憾地说。
丈夫一年半内3次捐血小板
婚后,王景泉到市场卖菜,到派出所当治安员,杜大姐趴在地上帮人穿肉串,一串只挣6厘,一天只挣两三块钱,一家人清贫度日。1995年,王景泉开始给人开出租车,后来加入了爱心车队,免费接送高考生、老弱病残乘车不要钱,有一次同时捡到俩手机,他都毫不犹豫地还给了失主。
杜大姐说,车队有什么好人好事,都由她来执笔写稿,有时还发表在一些报刊上。为此,她被评为江城十大的嫂之一。而丈夫因为多次响应血站号召,一年半的时间就献了三次血小板,被评为红十字会志愿者标兵。
儿子被评为“公益之星”
儿子王帅今年23岁,刚刚在北京化工大学毕业。“都是因为我和他爸身体不好,在北京有个国企要他,可是他为了我们没去。”杜大姐遗憾地说,儿子自小就懂事,一天五块钱,两块钱的车费三块钱的午餐费,儿子都省了下来。“一共攒了四十块钱,都捐出去了。”杜艳华说。
“我儿子上大学时没钱交学费,吉林市慈善会捐了钱,还有一个企业一直把他供到大学毕业。”杜大姐说,在北京化工大学,王帅是理学院“绿光志愿者”团队的团长,也是发起人之一,参加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不计其数。在学校期间,他被评为北京化工大学“十佳志愿者”、“北京市百名孝子”、吉林市“优秀志愿者”、“化工大学公益之星”各种荣誉称号。
“我要报效家乡父老,因为我们一家受到的帮助太多了。”王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