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普通球迷的身份,笔者并不关心“限薪令”能不能推出或具体要怎么执行,笔者只需要关心比赛精彩与否,有没有大牌球星加入。如果按照篮协的说法,限薪令正是源于新赛季CBA外援工资翻番的情况而诞生,矛头直指限制外援,那么笔者肯定要对这项命令投上反对票。
限薪,并不是个新话题。不仅CBA此前有过限薪条例,回溯中国足球之源,也能翻出N次限薪历史,以及N多的制度、决议,或者诸如“杀无赦、斩立决”之类的“口号”。但可笑的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出发点是好的,效果是空的。
所以,与其继续探讨“限薪令”可不可行或怎么执行,不如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新一轮“限薪令”产生的原因和背景,那可能还有意思得多。
篮协重提“限薪令”,最直接的原因可能真是新赛季即将来临之前的转会风波。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CBA各俱乐部财政状况不一致,缺钱的当然希望能名正言顺限制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但笔者直觉上想到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男篮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惨淡成绩,篮协肯定背负了巨大压力,为了不让人一直戳脊梁骨,篮协选择了“限薪”这个动作,转移目标话题。就在昨天,笔者看到《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相关报道,才发现“限薪令”的背后可能还藏着一个巨大推手,那就是篮协刚刚与某企业达成的每年上亿元的赞助合同。可能这块大蛋糕篮协还没想好怎么分,而且要不要分给各俱乐部也说不定,所以为了安抚一些缺钱的、闹得凶的,给个限薪的说法可不花钱。
总结以上想法,“限薪令”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危机公关,可惜不太成功。尽管篮协表态要和俱乐部充分协商再做决定,但他们却忘了“限薪令”直接关系到的另两个群体:球员和球迷。
确实,无论足球还是篮球,如果从维护联赛健康发展角度看,“限薪令”有总比没有好。但请联赛管理者们务必认清,我们的联赛究竟有没有那么职业,是不是那么规范?协会和俱乐部的收益账本敢不敢明白地晒出来?如果没有以上这些基础,“限薪令”即使玩出花儿来,恐怕也就是三个字的价值,听听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