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宣宗行乐图》卷轴
欢庆网消息:上周,有一个尚未开幕,距离我们蛮远的展览,引发了很多人关注——微信ART一点推送了一条展览预告,单日单条阅读量达近5万人次。
这个展览叫《明朝——改变中国的50年》,9月18日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开幕。这个策划了5年的特展,将会展出280件中国文物,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还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座博物馆,以及私人珍藏。近三分之一为大英博物馆藏品。
昨晚,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中国特藏分部主管史明理博士,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讲座,主题为“欧洲收藏中国古画始末。”她的话题,正从16世纪的明朝开始。讲座,ART一点的小编替大家录下来了,整理整理后,也会在微信平台推出,敬请关注。
一场远在伦敦的展览
彰显明朝的国际化魅力
“明朝特展”备受一点君的粉丝关注,一方面因为它在大英博物馆举行,另一方面因为它针对的是1400年到1450年的中国。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段时期,正好覆盖了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展出的文物,记录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各地进行友好往来的历史。对于西方人而言,这一段历史是陌生的,他希望这次展览能让更多人了解它。“欧洲人总误以为是欧洲人的到来才使中国国际化,其实早在明朝前期,中国就已经非常国际化了。”
但,即使在中国,很多人也并不熟悉这段历史。
在中外关系史和海外贸易史上,“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朝代,国力强大,盛极一时,积极拓展海外交流,艺术家吸收各种风格,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佳作。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对那时的明朝社会有过如此描述:“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这样的视角,很像是前些年亚洲人看待西方发达国家时的感受。这段文字,被记录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中。
而从文化角度来看,明朝前期比晚期更为重要,这也是展览为什么专注1400年到1450年,这时紫禁城开始修建,《永乐大典》编纂启动,郑和七下西洋……
展出的瓷器、雕塑、织物、黄金器皿、珠宝、兵器、绘画和家具等珍贵文物中,包括了世界最早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正本。
明代的青花瓷精品也是展览一大亮点。明代瓷器收藏在英国乃至全球都有悠久的历史,御制青花瓷器反映了明代的审美趣味,影响波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