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京味话剧《卤煮》将来沪“告别演出”

   2016-06-17 49
核心提示:一出以“传承”为主题的京味话剧《卤煮》,面临无法“传承”的境地,将于9日起在上戏剧院进行“告别演出”。这出由北京青年导演黄盈编创,全硕士非职业班底打造的“回味传统”的剧目,在北京上演时曾被称为“青年戏剧人对《茶馆》的传承”,并被濮存昕、邹静之等著名戏剧人赞为“有情怀的戏”……

  一出以“传承”为主题的京味话剧《卤煮》,面临无法“传承”的境地,将于9日起在上戏剧院进行“告别演出”。这出由北京青年导演黄盈编创,全硕士非职业班底打造的“回味传统”的剧目,在北京上演时曾被称为“青年戏剧人对《茶馆》的传承”,并被濮存昕、邹静之等著名戏剧人赞为“有情怀的戏”……

  后辈人致敬传统

  该剧首演于2009年9月的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当时一票难求的情形,与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这出戏貌似讲述北京百年卤煮小吃店的兴衰——70多岁的老何亲自掌勺开小店,儿子只管连锁经营不管品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孙子最后出国……实则追问的是在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手工作坊式的传统文化,是否必然式微?坚守传统的手艺人又该何去何从?而该剧的样式,又仿佛是《茶馆》——同样以一家敞开大门饮食店的几十年风雨,折射出人情世故。编创、排演该剧的40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戏剧人。该剧时间跨度为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许多上世纪80年代的服装道具,都是演员们从父母家的箱底翻出来的。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有垫肩的女装,以及如今市面上已经相当稀少的蓝边白碗……

  非职业但学历高

  除了导演黄盈是北电青年教师,属“准专业”戏剧人之外,其余演员以及舞美、灯光等技术人员,都不是以戏剧为生的职业人员——但是,全剧组最低学历是硕士。这支脱胎于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的队伍,全凭对戏剧深切而执著的热情,支撑起4年间的每一轮复演,以及此番上海首演。黄盈说,为了排好这台戏,他还让每位演员都去北京街头吃卤煮。其中有一位演员看到动物内脏制作的卤煮就恶心,但是也在卤煮店里坐了一个月观察人物。非职业演员为舞台带来了充沛的生活气息,能演活演好平头百姓,但是也为上演该剧带来不稳定因素——平常在科研、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正儿八经上班的白领或公务员,每次集结起来演戏都要请年假,真的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赔了总比没了强”

  但是,也正是由于非职业团队的团队不稳定、人员数量相对“庞大”等,致使这出在北京口碑很好的话剧,首次巡演到上海,就如同该剧本身探讨的问题一样面临“式微”。该剧制作人安莹本身也是知名编剧,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青蛇》等。这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的青年教师透露,此次成行非常不易。首先要确定40人是否都能在同一时间段请出年假,如果不行就得再找人替补。然后大家一起排练2个月,40人坐火车抵沪的交通食宿,也是笔“巨款”。加之连日来高温,上戏剧院的空调费就是一小时1000元。因此哪怕把票全卖光,也只能刚好抵上支出。黄盈说,“其实,在北京几年间复演该剧的过程,就是见证传统的消失——为了此次到上海演出,我们再去琉璃厂找蓝边白碗,就只剩最后几个了。3年前,还有100多个。”安莹则表示,“本来是想抒发对传统消亡的感慨,结果最终发现这出戏的命运与剧中的老掌柜是一样的。眼看后继无人,眼看美好事物的消亡,这种无奈令人伤感。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坚持告别演出,因为赔了总比没了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42376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 hejua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