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去不去吃蒋公的年夜饭?构成历史谜团和深刻纠结
不满22岁的本科生戏剧作业一鸣惊人
把一群不满22岁的本科生的戏剧作业归之一集出版,估计当下也只有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能办到。摩挲黑色封面的新书《青春戏剧档案》(群言出版社2013年1月版),该系主任吕效平对自己心爱学生的习作赞赏有加:“书里小朋友的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状态不错,这些学生可教,作品令人振奋。我斗胆讲一句,作为国内唯一一所有过90年戏剧艺术教育历史的大学,南大在中国高校中存留一块很大的创作自由天地,我们的教学水准就呈现在这本书里。”
《青春戏剧档案》收有吕老师弟子的十部剧作,十位作者先后在2004级至2009级本科学习。目前正在南京江南剧院火爆上演的《蒋公的面子》放置在全书的最后,压轴的意义是该剧编剧温方伊在作者群中年龄最小,今年才22岁,大四学生。
记者日前专程前往南京观戏,在现场一睹该剧一票难求的情景。此次《蒋公的面子》为新一轮的公演,十天的演出票早已售空,夜幕降临时有二十多个“黄牛”难得出现在剧场门口倒票,不断有焦急的无票观众前来问询加演的可能。作为导演的吕效平也有为难之处,他告诉记者:“饰演夏小山的赵超要回四川办婚礼,实在无法加演。”
此时小编剧温方伊安静地站在入口处,帮助递送节目单和协助购书事宜。全剧结束后,观众们兴奋而出,交口议论剧作的兴趣点,一些观众余味未尽,停下脚步,特意购买《青春戏剧档案》。他们哪能想到,眼前这位温润、爱笑的卖书小女孩竟是该剧的编剧,这样一部题材深重、立意高远的剧作怎么会出自本科学生之手呢?
导演吕效平
1943年的纠结:是否要应邀参加兼任校长蒋介石的年夜饭?要不要给蒋公面子?
《蒋公的面子》的起意是系主任吕效平,他要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排一出新戏。他着迷的是1943年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纠结:是否要应邀参加兼任校长蒋介石的年夜饭?要不要给蒋公面子?他说:“这是一则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流传很广的故事,蒋出任校长,有的教授就表示,他前门进,我后门走。去不去饭局,成了观点不一的教授们的难题。”
吕效平正在给二年级的学生上“剧本写作课”,就把这则赴约故事作为同学的课堂练习,要求写出“深刻的纠结”。同时他也把这题目布置给三年级的温方伊做学年论文。温方伊回忆道:“吕老师特别想做这个题目,连剧名都想好了。我较早地查阅资料,没想到在网上发现学弟学妹们也在写这个题目,全都在说这个话题。”吕效平坦承,实际上同时也把这个选题推荐给南京城编剧大腕姚远、赵耀民,他们两人蛮感兴趣,说给材料吧。
为一部未成型的戏,吕效平“呼叫”那么多的人,足见他对赴约故事的痴迷程度。“吕老师讲得很笃定,但一查证发现这饭局的故事近乎传说。”温方伊访问老教授董健,排比之后,感到故事当事人的不确定性在增长,原型之一的陈中凡教授当时还在成都,根本不在重庆,1943年年夜饭时,蒋介石还未做校长。对此结果,温方伊反而觉得几分解脱:“这下我放心了,可以天马行空地去写,不受真人拘束。”
吕效平给学生们解释说:“重要的不是历史上是否发生过这件事。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被我们忘记掉了,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被我们虚构出来。我们忘掉什么,虚构什么,事实上都有我们当代的深刻原因。”他感喟当年中央大学排名世界第三十位,教授们对权力有一种傲慢和怠慢,在权威面前保留一点可爱的自由,多少张扬个性化的思维。因此,要在戏中清楚呈现教授们“想吃饭,又不能吃,又不得不吃饭”的矛盾状况。
编剧温方伊
诸多这样史料的熏陶,可以领会人物的层次感,对于下笔的精细有着莫大的帮助
在老师的指导下,温方伊读了大量的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校史资料,翻阅朱自清、吴宓等教授日记,连当年学校的一则小通知都没放过。“我从教授日记中挖出不少东西,看了陈中凡教授有关哲学的论文,从中引了一些内容,胡小石教授的论文不太好懂。吕老师指导说,要做好左中右三种教授的细分,中间派是以胡小石先生为原型,他是一位美食家,对政治不感兴趣。”胡小石其时喜欢的是何种菜,温方伊找了很多美食材料,最后设想为老正兴的“火腿烧豆腐”。
吕效平为学生补充了胡小石的美食轶事:“当年胡先生每逢周日带学生上饭馆,他吃什么菜,这几星期这个菜就流行起来。因为中文系学生都是达官子弟,家里人都会被吸引去吃一口。”诸多这样史料的熏陶,可以领会人物的层次感,对于下笔的精细有着莫大的帮助。温方伊介绍说:“左派教授是以程千帆先生为原型,早年他与陈独秀关系好。右派教授是十几个西南联大教授揉出来的,其中有教过蒋公子的王易先生的影子,‘为自己的名声’做姿态。”
当吕效平看到温方伊拿出的初稿时,不由一震:“语言好,想象好。”他称,初稿的语言就非常好,第五稿语言上并不比第一稿有多少提高,只是在戏剧技巧上加以改进。“原来没有高潮和包袱,没有人物的翻转和变化,要把人物的性格改得丰满些。原来时太太是道具性的人物,推进不了情节,这就需要加戏。”吕效平的挑剔让温方伊明白自己的弱处,她说:“吕老师指出人物空转的毛病,戏里三个教授的内部转换,我达不到,没办法实现。”她在写作中不时感到这种确切的压迫感,知道必须迈过创作的一一“路障”,才能使作品变得“面目可爱”。
戏里从头到尾始终提不去跟蒋吃饭,你的大幕就落不下来,这戏有什么意思?
吕效平说戏时语速很快,记下来时细看多是哲理性的言语。温方伊形容上课时的吕老师就像是一台“旧观念粉碎机”,灌输新东西多了,学生们的学术底气也会相随而变。
吕效平很喜欢俄罗斯一部戏,讲一对夫妇恩怨一生的故事。他形容道:“重要的是,整部戏的过程,你摸过去连一个疤痕都没有。”因此,他也希望《蒋公的面子》“摸上去没有疤痕”。他说:“剧中人物时任道一开始就说绝不可能与蒋介石吃饭,我就提要求,不去跟蒋吃饭,这叫什么戏,必须写到要跟蒋吃饭。把一个绝不可能做到的事做到了,这就是戏。”杭州一老艺术家听了创意后提醒,戏里从头到尾始终提不去跟蒋吃饭,你的大幕就落不下来,这戏有什么意思?吕效平就决定必须做第二个包袱,再把戏翻过来,学《哥本哈根》剧本云里雾里的特点,制造出历史谜团的悬念。
令吕效平惊喜的是,他所提修改的要求,温方伊都做到了。他感慨而道:“这一代学生有才华,看国内外优秀电影长大的。像小温读书很多,得益的是语言太好了,她们在最好的年纪有书读,不像我们在她们这个岁数没书读。”
南京城里有名的两位老编剧读了《蒋公的面子》,不禁夸奖剧中语言的出色。赵耀民讲,我写不出来。姚远说,我未必写得出来。而吕效平作为指导老师也坦率地承认,我也写不出来。
在本科教学的熏陶下,温方伊开始喜欢并琢磨舞台呈现出来的那种神圣感
人们夸《蒋公的面子》台词好,而温方伊有点受之不安:“我这个人没有语言天赋,待了二十多年南京,不会说南京话,英语也读不好。”她记得,在小学时写过一篇《玄武湖》作文,老师评为“流水账”,奇怪的是以后对作文有恐惧症,担心写不好,都是由人大中文系毕业的妈妈代笔。直到上了中学,才慢慢地寻回写字的信心。
爸爸是爱书的清华工科生,喜欢在网上搜图书排行榜,买回书后说:“都是留给你看的。”在普通家庭之中,温家的藏书量颇为可观,这让温方伊有了吃杂食的“好胃口”。高考时,由于英语成绩不好,家里人担忧她上不了心仪已久的南京大学。有一天爸爸到学校开家长会,意外看到戏剧影视艺术系特招通知,觉得这是进南大的一个好机会。温方伊回忆说:“那时我只是看了学校组织的话剧,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我担心毕业后出来能干吗?”
温方伊如愿考上,从戏盲逐渐走上职业剧人的道路。吕效平称,艺术类招生偶然性很大,从考试的作文中还是能看出感觉,有才气的学生还是有的,关键的是后天的教学要得法。
在本科教学的熏陶下,温方伊开始喜欢并琢磨舞台呈现出来的那种神圣感。此次《蒋公的面子》第二轮演出,吕效平突然决定让小温临时客串“时太太”这一角色,名义上说是“节省成本”,但吕老师暗地里认为她的表演不逊于专业演员。只有温妈妈觉得女儿演得有些嫩气,“还是像小女孩,不像女人”。
《蒋公的面子》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均是系里硕士生,也是南广学院表演专业老师。温方伊一向害怕老师,但这几位主演老师很看重这位小编剧。她说:“一开始我看戏时有点意见,但不敢说,后来混熟了我会大胆提一些。”她觉得这几位主演节奏感好,天生喜感,合作默契。“像这样相亲相爱的集体很难找到了,他们演出前要互骂开嗓,演时观众笑点不断,每天要观察观众的细致反应,有时台下反应稍闷就会找原因。”
温方伊格外怀念《青春戏剧档案》作者群,称他们各自的作品语言好,充满想象力。她说:“这本剧作集风格相差太大,显得这个世界好玩。”一本书打上青春校园的鲜明印记,就是这样纯粹而又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