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汇星期天”活动现场候场的市民排成长龙。
首届“深圳戏剧周”帷幕刚拉上,昨天下午,“剧汇星期天”的经典艺术讲座又开启了新一年公益戏剧活动的征程!多场话剧门票被抢购一空,深圳原创话剧却“遗憾缺席”,首届“戏剧周”让大家看到了深圳火爆戏剧文化需求下的种种隐忧。深圳探索城市戏剧新路还能做什么?一场关于城市文化的争论已经开始。
焦点一:“票房老三”VS“文化拓荒者”
短短的一个星期,低票价的首届“深圳戏剧周”让深圳观众过足了戏瘾。“我从来没想过到深圳来看话剧,但是我知道深圳的话剧市场是有历史的,已有10年,从陈佩斯的话剧《托儿》在深圳演出开始。”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说,当时,《托儿》在深圳演了三场,因太火爆又临时多加了一场。这说明戏剧在深圳有市场。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则表示,只统计话剧、戏曲的演出票房收入,北京第一,上海第二,“票房老三”就是深圳。
“不过,现在深圳的文化消费和真正的文化氛围、文化性质还是两回事。”来深20年,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给“浇了一盆冷水”,胡野秋指出,“深圳话剧热”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严格意义上说还在文化“拓荒期”。多年来,深圳对戏剧和话剧都处在饥渴中,话剧票价被炒高就是从深圳开始的,这其实是一种“慢性自杀”,高票价把话剧变成了“楼台上的遥远风景”,而话剧作为舶来品,必须“接地气”,必须走近大众,它的票价应该是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不应是奢侈消费。
焦点二:“藏艺于民” VS“零”专业话剧团
深圳戏剧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到今年才20年。该协会主席从容表示,该协会已经做了几十台舞台剧,包括诗歌朗诵晚会,从2006年开始做了“创意剧场”,每年演话剧。“不过,深圳没有制作专业戏剧的队伍,我们只能依靠300多个会员的力量。”从容说,还有大批的艺术家在民间基层,从容表示,深圳没有纯粹的话剧团体,但基本形成了藏艺于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弟子何青贤老师,就一直扎根在深圳学校中辅导“京剧娃”,她原来在云南京剧院、湖北演《杜鹃山》近300场。
焦点三:公益模式VS“文化符号”缺失
从“新戏剧之旅”到“剧汇星期天”,这些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的公益文化项目,至今已坚持了4年,开创了公益和市场结合的创新方式。
武警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王宝社则指出,有“80后”“90后”说,到北京不看人艺,等于没去北京;到河南不听常香玉,就等于没去郑州。到深圳,不去哪里会遗憾呢?“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他说,不是说深圳人没文化,而是深圳没有“文化符号”!
“剧汇星期天”
公益活动排期(部分)
4月8日15时《都市少儿戏剧艺术的特点》
嘉宾:詹晓南(中国舞蹈家协会专家委员、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研究生导师)
4月15日15时《参差多态的世界多样化的戏剧演出》
嘉宾:任明炀(致力革新的当代剧场作者,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
演出剧目:小剧场话剧《明年的这个时候》
4月29日15时 小剧场话剧演出剧目:话剧《净化论》
嘉宾:邸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