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深圳打造“戏剧新城”新模式

   2015-12-23 互联网网友52
核心提示:剧汇星期天活动现场候场的市民排成长龙。 首届深圳戏剧周闭幕,今年公益戏剧活动昨正式开启 首届深圳戏剧周帷幕刚拉上,昨天下午,剧汇星期天的经典艺术讲座又开启了新一年公

“剧汇星期天”活动现场候场的市民排成长龙。

 

  首届“深圳戏剧周”闭幕,今年公益戏剧活动昨正式开启

  首届“深圳戏剧周”帷幕刚拉上,昨天下午,“剧汇星期天”的经典艺术讲座又开启了新一年公益戏剧活动的征程!多场话剧门票被抢购一空,深圳原创话剧却“遗憾缺席”,首届“戏剧周”让大家看到了深圳火爆戏剧文化需求下的种种隐忧。深圳探索城市戏剧新路还能做什么?一场关于城市文化的争论已经开始。

  焦点一:“票房老三”VS“文化拓荒者”

  短短的一个星期,低票价的首届“深圳戏剧周”让深圳观众过足了戏瘾。“我从来没想过到深圳来看话剧,但是我知道深圳的话剧市场是有历史的,已有10年,从陈佩斯的话剧《托儿》在深圳演出开始。”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说,当时,《托儿》在深圳演了三场,因太火爆又临时多加了一场。这说明戏剧在深圳有市场。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则表示,只统计话剧、戏曲的演出票房收入,北京第一,上海第二,“票房老三”就是深圳。

  “不过,现在深圳的文化消费和真正的文化氛围、文化性质还是两回事。”来深20年,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给“浇了一盆冷水”,胡野秋指出,“深圳话剧热”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严格意义上说还在文化“拓荒期”。多年来,深圳对戏剧和话剧都处在饥渴中,话剧票价被炒高就是从深圳开始的,这其实是一种“慢性自杀”,高票价把话剧变成了“楼台上的遥远风景”,而话剧作为舶来品,必须“接地气”,必须走近大众,它的票价应该是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不应是奢侈消费。

  焦点二:“藏艺于民” VS“零”专业话剧团

  深圳戏剧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到今年才20年。该协会主席从容表示,该协会已经做了几十台舞台剧,包括诗歌朗诵晚会,从2006年开始做了“创意剧场”,每年演话剧。“不过,深圳没有制作专业戏剧的队伍,我们只能依靠300多个会员的力量。”从容说,还有大批的艺术家在民间基层,从容表示,深圳没有纯粹的话剧团体,但基本形成了藏艺于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弟子何青贤老师,就一直扎根在深圳学校中辅导“京剧娃”,她原来在云南京剧院、湖北演《杜鹃山》近300场。

  焦点三:公益模式VS“文化符号”缺失

  从“新戏剧之旅”到“剧汇星期天”,这些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的公益文化项目,至今已坚持了4年,开创了公益和市场结合的创新方式。

  武警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王宝社则指出,有“80后”“90后”说,到北京不看人艺,等于没去北京;到河南不听常香玉,就等于没去郑州。到深圳,不去哪里会遗憾呢?“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他说,不是说深圳人没文化,而是深圳没有“文化符号”!

  “剧汇星期天”

  公益活动排期(部分)

  4月8日15时《都市少儿戏剧艺术的特点》

  嘉宾:詹晓南(中国舞蹈家协会专家委员、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研究生导师)

  4月15日15时《参差多态的世界多样化的戏剧演出》

  嘉宾:任明炀(致力革新的当代剧场作者,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

  演出剧目:小剧场话剧《明年的这个时候》

  4月29日15时 小剧场话剧演出剧目:话剧《净化论》

  嘉宾:邸叙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412717.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