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妈妈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生性活泼好动。对周围的环境也是充满了好奇,为了开发他的智力,家长给他买了很多很多玩具。可是他的行为却让妈妈大跌眼镜!就说上个礼拜,母亲给他买了高级的积木玩具,本以为他可以搭出美丽的城堡,没想到他却拿着积木到处乱扔乱砸,简直是在“破坏”!这让林妈妈感到愤怒和无奈。
破坏性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中西的学者众说纷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弗洛伊德把破坏当做是人的本能之一。然而,我们似乎不愿意将我们可爱的宝贝与“坏人”相提并论。其实,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看做是人,而是把我们看做是生物,很多问题又会变的简单起来。动物世界肉弱强食,并没有被看做是邪恶战胜了正义。而在我们的早教书却告诉孩子们狼是凶恶的,羊是善良的。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这样做不是把孩子教坏,而是让孩子们变得过于单纯了……”前一段时间,类似《狼图腾》的书卖的很好,好的原因也是它所推崇的观念与我们儿时受到的教育大相径庭,冲击了我们的固有思维,形成了卖点。相信有很多孩子因为听了狼与羊的故事之后,选择了羊作为榜样,一生成为了顺从听话的人。
破坏与不破坏其实要分具体情况而言,对于敌军的破坏,就是对我方的保护,所以“破坏”并不是一个不好的词。曾经,甚至现在,“多动症”一直是热门的话题。有些“专家”为了推销药品,放言每个班级至少有2~3名多动症患儿,需要到医院治疗或者服用药物。在他们口中,多动症的儿童会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其他儿童学习——他们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大了!多动、抽动、注意缺陷像标签一样,贴在了很多仅仅是好动的孩子身上,真正造成了“破坏”。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儿童是真正多动症患者,但大部分孩子只是因为经常冒犯“纪律条款”,被老师、家长、专家或医生划到了不正常的行列。所以,当我们的家长们如果意识里划过“多动症”这个词,一定要淡定,因为很可能你会做出一个令你后悔的判断。
对于一些管教严格的家庭,0-3岁的宝宝的一些不合“要求”的行为,如经常吮手指、不好好吃饭、不老实睡觉,还有弄坏玩具等,就被视为多动的表现,或者说就是破坏性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多层次原因,供家长参考。
其一,意识并未完全形成。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我并不是生下来就同时具备的,可以说自我与超我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收到了环境与教育的多重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东西方的人在“自我”与“超我”方面的认识相去甚远的原因。而本我是全世界人类的共性,也可以认为是“动物”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先是“动物”,然而逐渐长成“人”。而“动物”的时期恰恰是0-3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儿童会做出很多“非人”的行为,也就理所应当了。但我们必须明白,“非人”并不代表“非理性”,或者说“无理由”。只是孩子并不能够驾驭自己的意识,也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其二,感知觉能力尚弱。我提到过0-3岁是进行感统训练的最佳时期,也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感知觉“从无到有”。正式通过必要及时的感统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与平衡觉),儿童逐步掌握了行为能力,才会搭出像模像样的积木。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不想搭好积木,而是没有能力搭好积木。这样,有些做的不好的表现,被我们误认为是破坏行为。
其三,情绪的原因。你不得不承认,情绪有很大的先天因素。有的孩子情绪比较平和,有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当遇到积木这个“难题”时,有的孩子会静静的放弃,有的孩子会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平复内心的不满。这是和人的气质有关系的,胆汁质的孩子好奇心强,又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这么不做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内心需要得到平衡。
其四,为了爱与安全感,吸引大人的注意。还记得在学校里小男孩欺负小女孩的故事吗?小男孩为了让小女孩注意她,总会做出这种令成年人忍俊不禁的事情。在0-3岁的孩子眼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奖励”。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发现,一旦哭闹就可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就可以得到父母的拥抱,长大一点,他们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这体现了他们对爱与安全感的渴望。
其五,家长的苛求。破坏性行为没有法律的界定,却有各个家庭的评判标准。包容的家长可以比较接受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严厉的家长可能对孩子的一些小动作都要指手画脚。我们可以认为,有一些“做错的”事情也被划为了“破坏性行为”。
我曾经说过,孩子天生的行为没有一项是多余的或有害的,这是符合进化心理学观点的。无论是吮指、哭闹还是微笑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它们可以保证人获得生存、安全,当然还有身心健康。基于这点,我提出了0-3岁的孩子,没有破坏性的行为!他们的破坏性行为恰恰体现了他们建设性的内心。我赞同桑代克的“错误性尝试”理论,孩子的一次次犯错,恰恰是为他们“做对”做好准备。
针对于我们家长普遍遇到的频繁发生“破坏性”时间,我想提一些建议给大家:
其一,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放平心态。教育节奏不要过快,要按部就班。其实很多教育上的失误都是源于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有的时候,包容就是最好的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说过,“……要抓住每个阶段儿童的最佳学习时期”。知道每个时期的教育重点,然后保质保量完成就可以了。
其二,做好示范。有些家长总爱使用“不要”句式,如“不要吃手!”“不要玩土!”“不要趴地上!”问题是孩子并不知道该做什么,你的拒绝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感”,导致人际退缩。如果真要说不,就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把理由清楚明白的说出来。如果让孩子拥有好的行为,光说“不”是不行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对的是什么,怎么做,并且该孩子做出表率。别忘了,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强的。
其三,充满热情。林妈妈只是把积木扔给了她的孩子,丝毫没有展现出她对积木的热爱,以及积木的趣味性,孩子自然也不会喜欢玩了。要表现出对孩子即将从事的事情非常感兴趣,甚至充满了激情。这会非常鼓舞孩子,对于积极情绪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
其四,感统训练。消除“破坏性行为”,不能靠把孩子的手脚捆住来解决,而恰恰要解放他们的双手双脚,让他们能做出更多建设性的事情来。这就需要我们对0-3岁的孩子进行全面的感统训练,不用报班,只需要买一些简单使用的玩具就可以做好相应的训练。只有将视觉、听觉、本体觉(运动觉)、触觉与平衡觉训练好,达到和谐统一,运用自如,孩子们才能拥有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创造力方面发挥的更出色。
其五,多多陪伴。0-3岁的时候,孩子独立意识尚未形成,并固执认为他们和母亲是一体的,这时候最有效的心理教育便是陪伴。父母的陪伴与交流可以让健全心智,平复情绪,获得爱与安全感,这是任何一种训练都无法替代的。
最后,我想说,0-3岁是人生的起跑线,家长除了给孩子送到起跑线以外,还要给孩子加油,完全相信孩子,相信他们会跑出最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