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和专家道出唐代“烧尾宴”第一道点心“單籠金乳酥是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是何美食。其实我认为答案已经食点的本身解释里了。
从唐代“烧尾宴”通篇58道食点的菜名称呼和造型来看,就可以发现,唐代人已经把美学完全融进了饮食之中。“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巻”就是见黄称金,遇白道银的典型,还有“御黄王母饭徧缕印脂”的粟米的鹅黄色定为皇帝的御用色,称为“御黄”,可见“金乳酥”是黄色的乳制品, “乳饼”也。
乳饼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晋,那个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尤其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晋卢谌《祭法》:“夏祠别用乳饼,冬祠用环饼。”唐代以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节日坊市卖稠饧、麦餻、乳酪、乳饼之类。”已经成为大众美食。乳饼营养丰富,奶香浓郁,质地特别的细腻,属于高档食品。明代的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六十二回,李瓶儿病重:“次日,只见王姑子挎着一盒儿粳米、二十块大乳饼、一小盒儿十香瓜茄来看。”兰陵先生描写蒸出锅的乳饼“黄霜霜”,几乎与“金乳酥”无异。(参见李瓶儿病重吃什么)
乳饼是用新鲜羊奶煮沸加食用酸点制,凝固后压出水分制成1~2公斤重的方块状,四角圆润,色泽白而带奶油黄,表皮微有油渗出,内部质地致密无气孔,无酸味。“食经”介绍收藏乳饼:“取乳饼在盐瓮底。不拘年月。要用去处洗净蒸软。使用。一如新者”。收藏的乳饼较为干燥,用单笼快蒸不失其独特的香味。
乳饼的起源无从考证,大多推测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食物,是汉代还是魏晋?有人说是古蒙古人曾经征服了当年的大理,他们作为入侵者和征服者,把制作乳饼的方法也带了过来。就当下而言,也只有在云南还保留着这一饮食习俗。
乳饼在唐、宋、元、明时期,并不是稀罕的之物,只是比较贵重而已,史籍、杂记多有记载。本博认为,此食点“奇异”在炊具——单笼。陶谷特意描述“獨隔通籠欲氣隔”,说明该炊具在当时并不多见,具有特殊密封增压的“欲氣隔”功能。
想必会有该文物出土的一天,让我们一睹“单笼”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