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商周、唐宋、清代。唐宋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历史时刻。大唐饮食集宗教、人文、音乐、美术、医学、养身为一体;两宋又为之继承和发展。研究唐代饮食文化,谁也绕不开唐代著名宴会之一的“烧尾宴”,因为“烧尾宴”代表唐代最顶尖的烹饪技艺!
烧尾宴诞生在唐中宗景龙(707—709)之间,消失在玄宗开元,这一官宦习俗虽然仅流行二十年左右,但它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据史料记载,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宴请唐中宗。
“烧尾宴”代表唐代最高膳食,与御膳无异。它是当时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对亲朋同僚的祝贺、结拜、社交必须请的一次重大仪式。后人对“烧尾宴”的说法多有不同,但大致归纳有三种:其一,说虎变成人,尾巴难办,必须烧掉其尾;其次,说新羊初入羊群,因受群羊触犯而不安,要烧掉新羊的尾巴,它才能安静下来;另外,说鱼跃龙门,有天火烧掉鱼尾,鱼即化为真龙。总之,意在象征前程远大,官运亨通。
“冷蟾儿羹(冷蛤蜊)”是唐代“烧尾宴”第十七道肴馔,人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五代·陶谷解释为“冷蛤蜊”的真实性。菜名写的癞蛤蟆,而解释却说是蛤蜊,这是为什么?
我国出土的唐代铜镜里就有蟾蜍图案,蟾蜍属于是祥瑞之物。神话中,三条腿的金蟾蜍是财神的坐骑,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据说远在汉代的石刻中,就有白兔、蟾蜍等,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祥瑞之意。唐代,道教编了“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还把调息练气形象归纳为“金蟾锁气法”(蛤蟆功)。很难想象蟾蜍这样的神物能做御膳,我想这一点陶谷也是清楚的。中国文人向来有美化肴馔菜名的嗜好。
“蟾儿”不是蟾蜍,而是形似嘴大、肚大蟾蜍的优质海鱼——蛤蟆鱼,现在青岛人叫安康鱼。蛤蟆鱼肉质细腻鲜美,味道独特,是做羹肴绝佳好食材。而蛤蟆鱼在唐代又叫张口蛤蜊,所以蟾蜍、蛤蟆鱼、张口蛤蜊、蟾儿就串联在一起了,源于它们都有形似蟾蜍的一张大嘴巴、大肚子。
由于我国唐代受医学大师孙思邈说吃啥补啥的影响,大批食材得到空前的解放,各种肴馔层出不穷,精彩纷呈。从整个“烧尾宴”的肴馔菜名看,菜名还没有一定规范可寻,这也是让后人难以解读的原因。
“冷蟾儿羹(冷蛤蜊)”的奇异之处在哪里?仅仅是冷羹而已吗?我们到宋代的御膳中去分析,宋·膳司内人的《玉食批》所透露的食单中,就有蛤蜊羹,另外还出现了水晶脍肴馔。
这说明宋人已经掌握了凝胶的烹饪技法(猪皮和琼脂),史籍多有记载,而冷蟾儿羹正是唐代刚兴起的烹饪新法,所以才被陶谷列为“奇异”肴馔。这里的“冷”有冷冻凝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