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糕”就是唐代“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见花乃进)”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西安“甑糕”与“烧尾宴”的“水晶龙凤糕”是做法不同的两款食点。虽然它们的食材主要是用米和枣,但实际做法和造型各异。
“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见花乃进)”是唐代“烧尾宴”第十九道食点。“甑糕”的制作特点,是以糯米、红枣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而五代·陶谷解释的“水晶龙凤糕”却是“枣米蒸破见花乃进”,意思是枣米同蒸,到蒸开花见枣方可上桌。这完全类似南方点心开花包的意境。
唐代糕点称“水晶”的食点并不一定是糯米粉所做,但到了宋代,“水晶”一词就用比较规范了。
做“水晶龙凤糕”完全可以参考开花包的做法,包个红枣,等蒸熟开花见到红枣便大功告成。由此可见,这款食点的“奇异”之处和技术含量在于开花,说明让馒头开花的做法是在唐代发明的,同时也表明唐代人的审美是以花卉为主,赏花、仿花、食花无不融合在唐人日常生活的情趣中。
若要掌握好面点开花,就必须熟练运用发酵的原理。我国最早民间面点发酵的记载在北魏。我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公元386~543年),在山东临淄做太守时,致力于农学研究,撰写有《齐民要术·饼法》,其中记载了以小麦粉(酵或不酵)、油脂、蜜、乳等原料制成的“髓饼”。北魏民间虽然掌握了发酵技术,但发明制作开花包还是在唐代。有面点师与我讨论,他认为烧尾宴“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见花乃进)”是糯米粉面裹入枣面同和经过发酵的面团,面团中再填入一个红枣,我想这也在“枣米蒸破见花乃进”的认识范围内。
红枣具有五大功效:健脾益气、 治疗贫血、安神定志、治血小板减少、调和药性。自古以来,大枣均被历代医家列为补身佳品。烹饪用枣最早要追溯到“周八珍”,《礼记·内则》解说:“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蜍。”当然古人不知道红枣含有环磷酸腺甘,能使肉质起酥提鲜,但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好吃罢了。至今还有厨师烧肉习惯放两枚红枣的传统习惯。
古人有句谚语:每日三枣,长生不老。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烧尾宴”,在58道肴馔里,恐怕只有“水晶龙凤糕(枣米蒸破见花乃进)”是最简单的食点了,但它毕竟是开在那个时代 “奇异”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