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花丝(长及尺)”是唐代“烧尾宴”第三十二道“奇异”肴馔。用羊皮模仿成面条状,确实奇特,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把羊皮卷起来细细平切即可。
唐代的美学观念,大多与花有联系。隋唐的一尺,约为现在的26.7cm。
“花丝”与花的生殖无直接关系,其主要作用就是支持花药,并把花药托展在一定空间,以利于传粉,其次就是为花药输送养料。
在我国远古,花丝已经是加工金银佩饰的重要材料。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形成了花丝工艺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工匠们制作出细如发丝的金银花丝已与金银错和镶嵌等工艺相结合,将其镶嵌在青铜器上。河北定州西汉墓出土的花丝“辟邪”、“群羊”、“龙头”等是最早的实物。隋唐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盛世奢华,在金银器制作工艺方面,由于善于总结和继承前人的成就,又思路开阔,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创造出一种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崭新文化。花丝技艺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了妇女的发髻样式上,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饰外层由8朵小花组成菱形,中间突起的一组花中站立一小鸟,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结构严谨、纹样清晰,玲珑剔透,富于变化,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
模仿时尚是中国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五代·陶谷把“羊皮花丝(长及尺)”列为“烧尾宴”五十八道“奇异”肴馔中,确实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