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史上成本最高的空战题材电视剧《血战长空》,一经播出便引起观众热议。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剧中对于大规模空战场面、豪华明星阵容等方面的“奢侈”运用,都是他们望尘莫及的。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了创造电视剧历史上多个拍摄成本、版权销售价格纪录的该片导演高希希。
商报:斥资1.6亿元拍摄新《三国》之后,也同时创造了新《三国》单集均价267万元的高售价。本次播出的《血战长空》以及即将播出的《楚汉传奇》依然保持了这一高成本、高价格的传统,您是如何理解电视剧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关系的?
高希希:我国现今的电视剧市场面临着激烈竞争和大幅调整,虽然市场非常欢迎高投资的好剧目出现,但高投资并不等于作品优秀,更重要的还是作品的内容创作。
但我们也要看到,全国每年生产出来的影视剧目超过两万集,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就要拥有更优秀的品质。高额的成本投入,可以帮助做好每一个细节,也能请到更多的优秀演员来共同演绎这部作品。
另外,电视剧版权被高价销售完全是市场行为,市场希望找到精致、有市场影响力的作品,只有优秀的剧目才有和市场“叫板”的资格,才能够影响收购方的购买价格。整个影视剧市场的运营费用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可能有所回落。因此,如果电视台等收购方在此时降低收购价格,就会导致市场的恶性循环,造成大规模赔本。就算是收购价格创下纪录的新《三国》,电视台也已凭借不俗的收视率拿到了相应的回报。其实,大多数影视剧都会让电视台赚取相当于收购价格10倍的广告费。
商报:以《血战长空》、《楚汉传奇》为例,在影视剧拍摄过程中,高成本投资到底“高”在哪些方面?
高希希:2010年我斥资1.6亿元翻拍《三国》,就已经是开创了内地亿元电视剧的先河。自此,我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凸显作品大格局的醒目数字。除总投资7000万元的《血战长空》之外,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的《楚汉传奇》更是凭借2.3亿元的投资额刷新了内地电视剧投资的纪录。
但是,当初我顶着压力接过新《三国》导演大旗的时候,该剧单集超过百万元的预算却吓跑了当时所有的投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险些夭折的项目,最终在我的手里变成了被众多卫视争抢的“香饽饽”。无独有偶,原本在制作后期“吓跑了”制片人的《血战长空》,目前也已经和4家卫视展开合作了,销售成绩非常理想。
虽然我的作品投入较高,但投资方依然能从这些作品中赚取利润。开始拍摄的时候剧目的成本和成绩都是未知的,因此,只有信任导演和制作团队的投资方,才能投资出优良的作品,而我所需求的高成本投入也都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投入。
以《血战长空》为例,在拍摄过程中,制片人以每架4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若干架飞机,为保证拍摄效果,我炸毁了其中的70%,总价值100万-200万元,打破了制片人原本希望用这些飞机办展览挣钱的计划。
商报:巨额成本投入以后,能给电视剧带来怎样的帮助?
高希希: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这几百万元的飞机不炸掉,作品的拍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整部电视剧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坚持将大量飞机“无情”地炸毁了。
而到了后期制作阶段,由于我们需要的电脑合成技术成本也非常高,制片人甚至表示不愿意花这笔钱,不做这些后期加工了,最后甚至出现了我自己贴钱完成作品的现象。但当片子的成绩公布之后,制片人又跑回来了,将钱还给了我,把片子要了回去。
其实,我也可低成本一天拍摄三集甚至更多的电视剧,但这样就根本无法保证最后的作品质量,更无法保证影片能够卖得出去,这样的作品拍了又有何意义。
商报:从去年起,部分中小成本影视剧的火爆带动了一批投资人转投中小成本影片,这是否意味着较低的投资成本依然能造就大量高质量作品?
高希希:《失恋33天》等中小投资影视剧的火爆非常正常,但却很难复制。这些影片的创作者达到了创作的临界点,恰巧走到了观众欣赏的边缘。影视剧所需投资的高低最终还要取决于剧目的题材,谈论个人情感、家长里短很少需要高昂的投资,而像《楚汉传奇》、新《三国》、《血战长空》这样题材的剧目却需要高成本制造大场面烘托其宏大的历史。以《楚汉传奇》为例,为表现焚书坑儒的情景,我们需要几千个被“坑”掉的演员,如果为了节省成本只请几位或者几十位演员就不符合历史,无法再现历史环境。
商报:实际上,投资的高低还无法从根本上决定作品的最终成绩,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电视剧市场对于作品质量的衡量标准?
高希希:现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出现了畸形发展现状,很多业内人士盲目地追求收视率,不少剧目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收视率赢家。我们发现,大量讲述家长里短、穿越等题材的影视剧收视率持续偏高的现象,与我国的整体价值观相差较远,部分导演、投资方也受该现象的引导转而去拍摄、投资这些类型的电视剧。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电视剧的收视行为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性和收视模式,而现在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我听说很多收视调查机构会定期给样板户发放工资,规定其只能收看某个频道的节目,形成不准确的收视结果。我们倡议行业内不要把收视率作为影视剧质量高低的惟一衡量标准,建立属于我国的影视剧批评制度,培养一批正值、优秀的评论家。
虽然目前不断有投资方邀请我拍摄一些所谓能够博得收视率的影视剧,但我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拍摄风格。我希望以后影视剧市场能够回归正常,某些不明白市场规律的中小业外投资方远离市场。这些投资方对自己投资的作品不关注、不关心、投资完就走,对市场起到了莫名其妙的推波助澜作用,造成相对不公平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