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婚庆 » 正文----2075

沈彬:为什么北京学生更容易上北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6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  浏览次数:167
核心提示:见下文
   
     最近,关于高考公平性的讨论很热,矛头直指北京、上海等的“高考特权”。比如,有人举例说: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只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
在对高考公平性的集体吐槽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说法,不利于公众看清真问题所在,更不利于凝聚共识、妥善解决问题。公平和正义的维度是很丰富的,在不同国家需要应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唯一的正义标准。
国立大学招生“地方化” 首先,当然要承认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这是必须改变的。但扭转不公平,不等于一步到位实施抹杀地方财政投入差异的“全国统一录取”。
“高考洼地”是怎么形成?有学者选取了京、津、沪,以及浙江、江苏等10省市做了研究,发现:1978年,北京市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仅低于上海、江苏,排第三位;1988年,北京市的文科分数线退居第六,理科线退居第七;到了1990年代后期,北京市的录取分数线开始处于垫底位置。
也就是说,“高考洼地”是1990年代逐渐形成的。这与1990年以后,国家教育权下放,地方政府参与建设高校有关。199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对高校逐步实行“中央与省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为主”的管理体制。
这也可解读为中央政府“逃避财政责任”,向省级政府转嫁了高等教育负担。地方财政不仅掌握了占大学总数九成的地方院校,还成为国立大学的“金主”。“211 工程”与“985 工程”使得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大学的做法,即所谓“省部共建”,地方政府给予国立大学资金、税收、土地等一系列支持。一般说,中央给大学多少钱,地方就给予多少的配套资金,也有比例更高的,截至2001 年,教育部与广东省给中山大学投入的 12 亿元共建经费中,广东占了9 亿元。
“高考洼地” “吃人家嘴软”,地方投入的越多,当地得到的招生名额也就越多。2004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占总数的 27%,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占40%,武汉大学在湖北的占 50%……各地都在使用地方财政,争夺名校招生资源。这不是北京、上海的特例。所以,本文开头处对北京的吐槽,就五十步笑一百步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而且这也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这些重点大学要“更多考虑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当然要大幅度的扩大”。
但是,国立大学招生的“地方化”,严重危害了教育公平;也不利于名校的长期发展。在一片谴责声中,2006年,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一律不得再提高;超过 30%的也应逐步回调至 30%以内。但中央-地方分羹大学资源的格局,已然形成。
以上就是当今国立大学倾斜属地,上海、北京等形成“高考洼地”的原因。教育公平背后,还是一个地方财政投入分享的问题。在承认城乡二元、地区差异不公平的大前提下,也要承认不同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不同的。既然是“分灶烧饭”,全国“统一就餐”就是无法实现的事。所以呢,大家盯着北京、上海碗里的肉,抱怨“不公平”的同时,也要问问贵省每年高等教育投入有多少?有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不尊重地方的财政投入,势必形成公地悲剧,没有地方政府愿意投资高等教育。
公平要平衡各方利益 有人提出:国立大学不用地方的钱,就能解决公平性问题。且不说,现在大学里九成是地方院校,光堵住国立大学,对高考分数线(特别是二三本线、专科性)的影响有多大;且不说,目前地方投资大学的土地等资源,中央财政能否赎买得起;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倒退思维,是违背帕雷托最优的,部属大学不拿地方的钱,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恶化。原先,还是能否进北大的问题,如果真的不拿地方的钱了,可能变成能否进本科的问题了。这些残酷的现实,远没有公平正义的词藻吸引人。
至于有人提出人才流通、晋材楚用,地方政府的眼界不要太小;新移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应折算到异地高考政策中……那就是更高层次的问题了。
总之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得立足中国的现实。在认可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大前提下,也需尊重分享地方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谁都不愿“花钱买炮仗给别人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正义;地区平衡,扶助落后,也是一种正义;分灶吃饭,多烧多吃,也是一种正义。这是“平行真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城乡平权的过程中,类似的矛盾还会有很多,关键要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渐进有序变革,而不是采取激进手段,实现简单的全国统一录取。回顾一下中国的百年历史,不难明白,有多少以公平为初衷的激进运动,是以悲剧或闹剧结尾的。这是我们应该共同避免的。
教育公平背后,还是一个地方财政投入分享的问题。中央政府“逃避财政责任”,向省级政府转嫁了高等教育负担。“吃人家嘴软”,地方投入的越多,当地得到的招生名额也就越多。既然是“分灶烧饭”,全国“统一就餐”就无法实现。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产品、服务: 婚庆装扮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
 
最新新闻
 
 
快捷导航
找婚庆 婚纱摄影 庆演设备 庆典公司 演艺人员 快速发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