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可贵的实践
2002年六月,在何韵兰女士的倡议下,由国家教育部艺教委和美协艺委会共同策划主办、深圳南山教育协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启动,以在汕头开幕《中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作为“工程”的序幕。此展览采用传递方式在全国各地巡展至今,依靠各个地区的文化自主性,如同一条中国文化生命的清流,两年的时间就穿越了十多个省市直至基层,受到广泛欢迎。
面对中国发达城市的儿童包括部分教育者在内的盲目崇洋心理和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现状,笔者——儿童美术理论家胡暁珮女士策划和主持了“中国少儿美术国际巡展暨美术教育考察”活动,并于2003年1月在德国进行了首次尝试,活动在每年的寒暑假举行,以国际间儿童美术作品的高层学术交流为根本点,以珍贵的人文历史和城市风貌贯穿其中,让孩子、家长和教育者直观感受欧洲艺术的精华,并比较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深刻体会中国艺术的魅力和传统的活力,从孩子、家庭和美术教育作起,使中国宝贵的文化得以鲜活的再现和真正的承传。2003年11月初在中华世纪坛“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大型综合展示活动作为国际部分展出了该项目的生动成果,孩子们的绘画日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活动在展出原创儿童作品的同时采用中国水墨画材料作为中外师生交流作画的工具,许多孩子在交流中都成为外国师生的小老师,教他们怎样用中国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洒、泼墨,怎样用墨来游戏、创造。当浸润着民族气韵的水墨精神渗透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心中时,也将中国文化拉近了他们的视线与心灵,这种自然的传承形式真实地具有水的穿透力和墨的浓度。当中国师生看到德国教育者和孩子对水墨的热烈赞叹和由衷惊羡时,那种使他们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成为了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并产生重新认知自己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些感言是出自参加活动的小孩,“我只知道毕加索,没想到德国朋友那么喜欢水墨,我却不知道中国水墨画的大师是谁,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我要学”。“德国的房子很旧,很节约,很美,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画,我回去要让妈妈挂自己的画,水墨画。”。“我能说出爱琴海的传说,可是老师问我‘山海经’,我却不知道,其他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回去要告诉妈妈赶快给我买书,这是中国的传说,老师说非常美丽,可是我是中国的还不会讲……”。“我家住的是欧式别墅,现在我知道了欧式的建筑是欧洲很老的风格,是他们古代的艺术,我们在抄他们的,还不对,我要拍很多照片,告诉爸爸妈妈什么是好的,亮的大理石,不美”。我们惊异孩子的感悟力,同时也惊异儿童美术及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所具备的特别力量。
在谢丽芳、刘宇欣等老师的倡议下,2003年7月名为“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子课题延伸至西藏、江西九江、陕西安康、浙江无锡等地。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背景非常适合本地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特有的民间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培植了儿童美术的纯朴与率真。民间艺术中混沌的思维模式、架构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古老象征、物我合一的稚拙表述、原生态的符号图示等都与儿童美术在构型、隐喻和时空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类似游戏的本能文化表现与生命个体的童年艺术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民间习俗的延续和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也潜意识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无形中为他们构建了本民族未受侵扰的原初心态和童年经验,为该地区民间艺术从儿童期开始的本土传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蒲公英行动”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及教育融为一体,探索出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可行的、可持续推广的民间美术的教育和传承模式。
民间艺术中混沌的思维模式、架构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古老象征、物我合一的稚拙表述、原生态的符号图示等都与儿童美术在构型、隐喻和时空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类似游戏的本能文化表现与生命个体的童年艺术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民间习俗的延续和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也潜意识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无形中为他们构建了本民族未受侵扰的原初心态和童年经验,为该地区民间艺术从儿童期开始的本土传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蒲公英行动”以民间美术为载体的初步实验成果于2003年11月初在中华世纪坛“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大型综合展示活动中展出,各参与实验学校的儿童美术创作,以定位的民族性和材质的民间性倍受关注。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融进我们的儿童美术和教育,通过儿童已有的经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中国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或者更进一步,通过对儿童的影响传达至家庭与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巨大的希望与动力,甚至拯救民族文化基因濒临丧失的命运。
上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区域范围内关于儿童与中国文化传承的有效模式和评价方式,或丰富了以中国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儿童美术及教育形式,最为根本的是,实验所探索验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儿童美术和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它在保护中国文化民族性中的力量和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所可能做出的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取决于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将它代代相传的能力。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中智力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环境中儿童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在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争取让多数儿童都具有能表现和发展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认同的智力。是儿童美术和教育在人之初的血脉深处注入了本民族的精神,使可贵的传统在生命本体上得到内在的延续,根深才能蒂固。
参考文献:
①《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大纲》
②③卡西尔《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