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来自六国儿童画展的文化报告(上)

   2015-06-06 互联网网友41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自去年底开始,俄罗斯普希金美术馆的扎哈洛娃女士就不断往返于北京和莫斯科,给中国孩子讲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也把中国的神话传说带回去讲给俄罗斯孩子听,再让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出来。小小的心灵被迷住了,魂牵梦绕,去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创造。中国的“后羿射日”和“女娲补天”被俄罗斯孩子用饱含着神秘向往的色彩画了出来,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传说都被描绘得轻柔淡雅和忧伤,而“白雪爷爷”、“野天鹅”这样古老的俄罗斯故事首先在杨景芝教授的教学实验班里为中国孩子的创作增添了无尽的遐想。 
  不同文化中的儿童对本国及他国的母体文化能具有如此快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成人世界为之惊叹,连严肃的国际机构——上海六国合作组织也要为神话和孩子们做点什么,邵大箴先生提议由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策划成一个大型展览,此举得到各国师生的热烈反应。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2005年六·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孩子画笔下的童话”——上海合作组织六国民间故事儿童画展,内容包括中国、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克吉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在内的上海六国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儿童们以本土和对方国家民间故事进行的异彩纷呈的美术创作。
  展览恰逢国际童话年,又由上海六国合作组织秘书处、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俄罗斯普希金美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和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承办,应是成人世界送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
  然而,在直面画展的美丽和激情时,我们又一次不无惭愧地发现,孩子们给予我们的永远更多:那是孩子们真心奉献给世界的灿烂无邪的视觉图景;是孩子们对古老神话传说的热情唤醒了我们对祖先的情感并再次追寻儿童美术所必需的源自传统文化的情境和脉络;是孩子们画出心中童话后的幸福使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的却无法言说的精神需求,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来帮助孩子建构成长中的心灵?孩子们开放平等的感情表白还告诉我们如同世界的和平与友谊,文化需要更加广泛的理解和尊重。
  儿童美术与文化身份
  心灵是否涵育于传统之中?何时我们能以真实的敬仰之心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何时我们的孩子可以果断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从历史与文化中来?这并不是不需要儿童美术界关心的问题,而且,与国际社会相比,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以形成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应该成为中国儿童美术界急需探索、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对母体文化的认知是儿童构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也是儿童在未来认知、比较世界文化,宏扬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没有儿童阶段就开始形成的基本文化认同,是无法谈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更无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具备鉴别他国文化的能力和智力,也就没有形成多元文化视点的可能。
  然而,今天很多中国城市学习美术的儿童中都知道毕加索和梵高,却几乎不知道吴道子和齐白石;很多孩子熟知奥特曼、蜡笔小新、流氓兔,却很少能讲“盘古开天地”,更没有听说过“山海经”;越来越多的拿着国际护照的中国孩子困惑于自己是谁,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回答。来自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甚至美术界自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漠视已经在导致我们的儿童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越来越远离能够真正滋养他们心灵的母体文化。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文化环境因偏向西方艺术和流行文化而轻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儿童欠缺本土文化性格的弱点。
  “孩子画笔下的童话” 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儿童寻找到缺失已久的美好温暖的母体文化语言以及阅读之后的快乐,更见证了儿童美术对孕育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展览活动中,孩子们专注地聆听古老的神话传说,仿佛在聆听来自母亲心灵的语言,他们渴求了解祖先们的伟岸奇强,理解到所能感受的勇敢、善良和智慧,并为祖先所代表的民族个性而自豪。当用画笔再现时,就如同吸吮母乳一样的酣畅自在。这正是孩子无法用话语表达的精神需求,是对来自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与伦理认同,也是最初的文化认同感的一个确立过程。
  事实上,如果中国儿童美术事业站在文化认同的高度上,凭借美术自身的自由与活力、依靠伟大优秀的传统,探索本土化的美术教育方法,它将有极大的可能成为培养中国儿童对母体文化认知与热爱的心智以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中国儿童审美环境另(令)人忧虑
  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艺术认知、表达、以至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在今天充满争议的社会中,大量充斥在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各种媒体中的流行甚至垃圾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孩子们的情感、心智成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城市、乡镇甚至农村儿童,已经别无选择地接受着倾泻于视觉和听觉中的一切文化产品,被视听刺激和新奇的潮流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心灵空间。而重视思考、关注文化传统、富有精神内涵及深刻思想性的优秀本土艺术产品已经很少见,特别是作为儿童生活中心的视觉艺术包括儿童图书出版、影视创作等也因利益驱动很难为孩子创造出帮助他们身心发展、建立美好情智的高品质产品。在这次展览活动中,中国方面就遇到了为收集中外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基本素材的困难,简单化、概念化的儿童卡通类图书满目皆是,而真正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用心之作则寥寥无几,中国孩子就只能阅读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么?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使许多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的不可再创的遗迹逐渐从孩子的视野中消失;而没有正确导向的各类绘画大奖赛和颇具争议的美术考级则成了误导家长花钱为孩子购买功名的手段。
  中国儿童的文化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视觉审美环境的恶化,是难以让孩子们拥有一颗纯真宁静的心灵和辨别美与非美的双眼的,最终导致的还将是中国未来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包括美术的发展在方向性、历史感和地域性上的异常薄弱,以及必然呈现出的“无根、横向移植、无持续性和文化传承使命感的缺乏等另人忧虑的特征①”。
  展览中,孩子们对神话传说中代表人类共同情感和理想的祖先描绘得那样美好,充满了真情,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好的视觉形象的是儿童内心的真正追求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但是,美术界与教育界如何通过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支持和正确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来为中国儿童文化与审美环境的优化做出努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还应认识到优化儿童审美环境也是在保护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根系与未来。
  美术教育缺乏本土资源么?
  山西长治,古名上党,是中国的神话之乡,“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传说均发源于此。再加上长治是红色革命的老区,开放较晚,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与民间美术。可以说,拥有如此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孩子和老师都是幸福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家乡特别地自豪,他们参展的作品无论是水墨形式的连环画,还是木刻和剪纸,都洋洋洒洒地再现了儿童对祖先和神话传说中故乡的深刻认识,这一次,孩子们除了参加作品展览,还要长途跋涉,并化装成神话中的人物,赶来参加开幕式。其豪情令北京和国际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的发达城市就没有了本土美术教育的资源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19670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