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界的“中国崛起”已成趋势,中国设计该以怎样的姿态迈入世界体系?
如果要为21世纪挑选一些流行词,“中国崛起”无疑可以上榜。虽然专栏作家连清川曾调侃“崛起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理暗示,每有恰当时机,便要爆发,准确度犹如关节炎”,但当你在时装周期间走上巴黎的街头,随处都可以嗅到中国的味道时,仍会不时闪现这个概念,并迫不及待地四处求证。
早上7点在酒店大堂Check In,迎面就看到了睡眼惺忪的刘雯。到左岸闲逛,又撞见了戴着头盔、坐着摩托车赶场的何穗。T台上,也不乏各式中国元素的身影:颇具东方特色的印花外套、青花瓷图案衍生的精致刺绣,甚至是中国清朝的顶戴花翎、龙袍加身……
来自台湾的服装品牌夏姿·陈已是第九次在巴黎开秀,她的店铺位于名店林立的Saint-Honoré路,紧挨卢浮宫。创立自1962年的高级时装Cacharel(卡夏尔)聘请了中国设计师刘凌、孙大为担任其艺术总监,这还是法国奢侈品牌第一次选用土生土长的中国设计师。浓缩了法国时装工业精华的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出生自北京的华裔设计师殷亦晴技惊四座。此外,年轻的Masha Ma、元老级的谢锋都在这个早春有着精彩的亮相——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证明,中国力量正在时尚界全方位聚集。
“你从时尚界的外围人才如摄影师、模特身上可以慢慢看到中国力量的强大。”赫斯特集团中国总经理杨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3月6日,“ELLE巴黎风尚夜”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举行,其主题之一便是中国时尚力量的崛起。600余位嘉宾的聚集,至少在表面上见证了中国时尚的繁荣。
这样的盛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渡法国的日本人。以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高田贤三以及山本宽斋为代表的日本设计师群体,通过“展现东方—融入西方—建构自我”的路径,不仅影响了法国乃至欧美时装界的审美体系,也改变了日本纺织业的国际格局。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中国设计师群体想要享有主流话语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杨玟直言,“崛起并不意味着力量有多强大,而是我们的美学正在成为普世共享的美学之一。”
丢掉中国元素
2008年,当台湾设计师王陈彩霞(王太)第一次把夏姿·陈推上巴黎时装周舞台时,其过程并不顺利。国际媒体和买手对于这个来自东方的品牌并没有显出浓厚兴趣。法国资深顾问公司建议王太,要成为国际大牌,第一件事就是要扔掉中国元素。
不久前,在夏姿·陈2012秋冬“织梦”系列的发布会上,僵硬的旗袍领和元宝袖已经消失无踪,改良的图腾配合立体的剪裁,端庄的刺绣融入欧式的性感。秀毕,王太现身谢幕,满场嘉宾热烈鼓掌。
“夏姿·陈用的中国结不是传统盘扣的结,它更复杂,给人带来视觉化的冲击。当然,丝缎是中国骨子里的东西。但Silk已经很国际化了,外国人不会觉得这是中国元素。所以夏姿·陈现在传递出来的感觉是世界性的。”坐在秀场第一排的《ELLE》中国版主编晓雪,如此点评夏姿·陈的蜕变。与王太相识20年的杨玟则感慨道:“她从台湾起家,一直希望成为文化使者,到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但自从来到法国后,她变了,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为世界上的女人设计服装。”
中国元素曾是中国设计师跻身海外的敲门砖。说起“中国时尚”,人们总会联想到旗袍、马褂、坎肩等。但新一代的中国时装设计师活在全球语境,受过东西方教育,希望打破这种东西之分。
“可能因为我们赶上好时候了吧。”在卡夏尔敞亮的工作室,刘凌和孙大为自信地说。32岁的刘凌来自哈尔滨,30岁的孙大为来自大连。两人于10年前赴法求学,就读巴黎高级时装工会院校,毕业后先后在Balenciaga、YSL等品牌磨炼,学习高级定制的每一道制作程序。小到纽扣锁眼的运用,大到如何把整件衣服反过来剪裁、缝纫、熨烫成片后,再翻正整身缝合,让高级女装看不到一根线头。去年底,卡夏尔聘任两人担任艺术总监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媒体如此形容:“他们成功打破法国奢侈品界从不用华人做设计总监的玻璃天顶,成就了历史性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