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特别注重友谊呢?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单纯、真挚、热情,他们善交友、重友谊。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友谊,常常是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而且会在他们成年后的社会活动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不愿意随便将自己探求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告诉别人,而只对自己的伙伴敞开心扉,因而小伙伴们在一起就会无拘无束的畅叙,特别喜欢与自己情感相投的朋友们倾心交谈、吐露真情、咨询疑难。可以说,孩子们在中学阶段与同学的友谊,是心理发育成熟的催化剂。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友谊,与同学发展良好的友谊,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途径。
怎样指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友谊呢?
第一,引导孩子树立无产阶级的友谊观。
友谊是同志或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一种亲密的情谊,是高尚的道德力量。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在共同生活斗争中产生的,它鼓舞人们为完成共同事业而奋斗。只有无产阶级的友谊才是最高尚最真挚的。家长要用无产阶级英雄的事迹教育孩子,如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这正是无产阶级友谊观的体现。
第二,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友活动,了解孩子的交友心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中学生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交往的心态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学习中有问题互相切磋,有的是由于兴趣爱好相同,有的是脾气性格相仿,还有的是邻居,上学放学一路同行等,这些就成了他们交友的纽带,也是发展友谊的基础。然而,由于孩子的单纯无知和涉世不深,分辨能力和抵御能力不强,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多结交些“朋友”,以便自己日后“出事”有人来帮忙;平时朋友之间互相袒护。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慎重择友,告诉孩子讲友谊不是搞“哥们”义气,一旦丧失正确的交友标准,交上了坏朋友,就有走上邪路的危险。有的孩子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结果常常结伙抢钱,打架斗殴……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值得家长们吸取的沉痛教训。
第三,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
孩子与异性同学间的接触和交往形成纯洁的友谊是正常的。正常的异性交往与友谊能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家长要告诉孩子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应该建立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基础之上,大家应该是学习上竞争的对手,思想上互帮互助的朋友。家长既要珍视这种纯洁友谊,同时又要防止这种友谊发展成早恋。要引导孩子把握这中间的分寸。
第四,教育孩子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不要讲究“吃喝送礼”。
没有相互间的忠诚,就没有真正的友谊。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知人知面不知心”,就谈不上友谊。我国古代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是“知音”、“知心”和“知己”的朋友。有句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应互相吹捧、恭维,不应在经济上互相攀比和讲究吃喝送礼。同学之间讲友谊,要待人真诚,不讲假话,不搞欺骗,不搞“酒肉朋友”。不讲“排场”。只有这样,友谊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