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中国婚礼历史从婚纱流行到集团婚礼(下)

   2015-06-03 互联网网友36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开始策划组织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集团婚礼。
  
  4月2日,参加首届集团婚礼的新人演习仪式在上海新市政府礼堂举行,以便让57对新人对婚礼上仪式、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天,典礼正式进行。下午3时许,婚礼现场的军乐队鼓乐齐鸣,奏起欢快的《结婚进行曲》,集合在礼堂外面的57对身穿结婚礼服和西式婚纱的新郎新娘,随着礼仪小姐走进礼堂。先由司仪宣布仪式规定,并以唱票方式报告新郎、新娘姓名,每两对新人为一组,依次上台,向悬挂在大堂中央的国父孙中山遗像三鞠躬,新人相对两鞠躬,然后再向社会局局长吴醒亚一鞠躬。最后,证婚人吴铁城向新人颁发结婚证书及题有“新生活集团结婚”字样纯银团月式嵌花太极图纪念品,并致证婚辞。程序完成后新人下台,再上来两对。等57对新人全部完成仪式后,便步出礼堂,排好队,由典礼的组织者请来的摄影师为新人分别拍照留念。
  
  其间,市长吴铁城还向全体新人发表演讲,阐释集团婚礼的意义:“中国旧有的礼节太繁琐了,结婚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甚至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将毕生省俭积蓄所得的钱,尽花于这些婚丧喜庆的人生大事上面……有鉴于此,特提倡集团结婚……”
  
  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上海各报的记者,还有提前赶到的北京、天津、成都、长沙等地报纸的百余名记者,全都提着相机满场奔走,俨然成了现场最忙碌的人。而上海市民更是万人空巷地前来一睹盛况。当新人步出礼堂拍照时,57名新娘身上那风情万种、飘逸多姿的婚纱,史是让上海的女人们看花了眼。
  
  民国政府的电影宣传机构和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等电影公司派出的摄影组都将婚礼全程跟踪拍摄下来、作为新闻片,在上海和全国其他大城市放映。于是,流风所及,集团婚礼顿成人人趋之若鹜的一大时尚。
  
  北京是较快接受这一时尚的城市。1937年、北京(那时还叫北平)市社会局为“改进习俗,提倡节约,尊重婚礼起见”,参照上海的集团婚礼仪式,于1937年6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第一届集团结婚。婚礼上还请来了穿着大红古装的育才中学的乐队助兴。此后,市社会局专门成立了市民集团婚礼事务委员会,具体办理相关事宜。
  
  按照事务委员会的章程规定,市社会局每三个月举办一次集团婚礼,每次必须在10对以上,市民均可自愿参加。每对新人交纳婚礼费12元,登记费4元。仪式上的证婚人由市长或社会局长担任。
  
  那时,每对新人均可在申请获准时领到观礼券20张,以代替请帖邀请亲友前往观礼。
  
  北京的集团婚礼仪式比上海更为严谨一些。分别为:一、司仪人入席;二、证婚人人席;三、各主婚人入席;四、男女各结婚人入席;五、奏乐;六、证婚人宣布各结婚人姓名;七、行结婚礼,相对三鞠躬;八、奏乐;九、证婚人致训辞二十、结婚人领证书;十一、结婚人谢证婚人,一鞠躬;十二、结婚人谢各主婚人、各介绍人及全体来宾,一鞠躬;十三、奏乐;十四、礼成;十五、摄影。
  
  这些仪式,全都是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严格执行的。规矩是规矩,但毕竟少了些活跃的气氛,也缺少海派的那份轻松愉悦。比如上海的集团婚礼上,证婚人和司仪上台祝词时,少不了要开几句玩笑,并且千篇一律地要祝新郎新娘多生几个孩子,为了以示强调,还总是要特意加上几句,说希望他们在生孩子方面必须“多多努力”云云,这就引得场上气氛空前热烈起来。但在北京举办的历届集团婚礼上,这样的情景是绝对没有的。
  
  北京社会局的市民集团婚礼事务委员会还特别规定,凡参加集团婚礼者必须保证不得再行铺张及分发喜帖、宴请亲友,否则拒绝其参加。因为规定很严格,所以,参加集团婚礼的新人回家后都没有再举行宴会……
  
  除北平外,重庆等地也相继效法集团婚礼的做法。但总的说来,还是以上海的集团婚礼最有意趣、最为热闹,婚礼上的新鲜事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在宁波同乡会举行的那次集团婚礼,就曾让各大报纸大大地兴奋了一阵子。
  
  那是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五届工界集团婚礼,原定在下午两点开始,可是一直过了3点,37对新人中还有4对未到。于是众人就等。为了消磨时间,就让无线电反复播送“年轻的少年,哪个不多情”和“鲜花开放要比美”一类的流行歌曲。婚礼现场闹哄哄的,新娘新郎到处跑动。宁波同乡会管事的人就对着麦克风喊:“新娘要对号人座,勿要搞错!”引得全场一阵笑声。其实,怕搞错的担心一点都不多余,因为新人中有好几对是经人介绍来此赶时髦结婚的,此前却是没有会过面的。如果不对号人座,难免会张冠李戴。据说,前几次集团婚礼中,还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新郎、新娘都热热乎乎地谈了半天了,才知道犯了天大的错误。
  
  时间已是3点半.迟到的4对中好歹来了3对。虽然仍有一对未到,可实在不能再等了。无线电里“多情少年的爱情”已经被咏唱过数十遍了.大家的耳朵都起了茧子了。而现在正在播送的是《美丽的小家庭》。小家庭都如此“美丽”了,婚礼再不举行也太不成样子了—婚礼于是在迟了1个半小时后终于举行。这是上海历次集团婚礼,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早就等得不耐烦的报馆记者这才‘活跃起来。因为婚礼破天荒地延迟,因为那句“对号入座.勿要搞错”的可乐的话,记者们竟然找到了讨好读者的切入点。一支支生花妙笔便造出了不少好文章,而照片上一些新人脸上的怨愤不满也是一览无余。后来,还有记者在上海市总工会前几次集团婚礼的花名册上找到了那对因没有对号人座而乱点了鸳鸯谱、后来又匆匆纠正的年轻夫妇,写出了一篇令读者为之捧腹的报道文章。
  
  当然,那时的集团婚礼上,还有很多让人拍案惊奇的事情。比如,因为集团婚礼收费低廉,所以就有不少“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的沪上的青年男女趁机加人进来,以了却“有实无名”的遗憾。也因此,在参加集团婚礼的新人队伍中,如果你看见了几个挺着至少6个月的大肚子、行动不便的新娘,你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17649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