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古人是如何走向婚礼(二)

   2015-06-03 互联网网友211
核心提示:请阅读以下婚礼常识

  (二)中国古代婚礼杂谈
  
  “婚礼”一词在《礼记》上就出现过,而且把婚礼的意义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礼记婚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代,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也。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古人对婚礼的重视,将婚礼看成是“礼”的根本。不仅如此,《易序卦传》也有类似的观点“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由此亦可见,古人把结婚视为人伦之始基,全部社会生活于以婚姻为基础而建立的家庭中。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唐`杜佑〈〈通典〉〉卷五十八“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把婚姻须得父母之命追溯到了五帝之时。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姑且不论。然而在我国古代的婚姻程序中父母之命是极其重要的。〈〈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结婚不经父母同意,私定终身,私相嫁娶已经到了不但是父母以至“国人”所不耻,所轻贱的地步。《礼记内则》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因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绝不会是以美谈佳话来传颂的。
  
  中国古代一直沿袭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所谓父母之命,其实也是以父亲的意志为主旨。然而也不尽然,有的时候也要顾及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母亲)乃至整个家族的意志。毛泽东就曾形象生动的讲述过“真正独立自主选择和建立家庭的有多少?我看不多。什么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哪个不想说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仅供参考。不听?试试看!建立家庭时都要将就将就的,过起来难免要凑合凑合。”可见家族意志在封建体制下的婚姻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故此,古代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是反而被排除在外的。
  
  在中国古代婚姻中,媒妁的特殊作用是很引人注目的。媒妁起源于何时?现在已不大能说清楚。据《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如果按照这个传说女娲当是历史上第一媒人了。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在〈〈诗经`齐风`南山〉〉中便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句子。“匪”通“非”,意思是欲娶妻是非有媒人不可的。〈〈周礼`地官〉〉也提到“媒氏,掌万民之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媒”字时说“媒,媒也,谋合二姓者也”。〈〈战国策`燕策〉〉甚至有“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的说法。《唐律.户婚律》专门作了“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的规定。可见,注重媒妁在二姓两家之间“往来通言”,“居间说合”,“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是古代社会婚制的又一个特征。
  
  媒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称呼也是不尽相同的。魏晋时期,称媒人为“媒媪”,唐代称之为“媒妪”,宋代称“媒妇”,元代称“媒婆”,明清大体也称作“媒婆”。从称呼上看,古代的媒妁当都是中老年妇女充任的。此外,媒妁还有其他称呼,如:掌判、红叶、行媒、青鸟、冰人、伐柯。月下老人等。至王实甫将元稹的《会真记》改编为〈〈西厢记〉〉,其中为莺莺小姐和张生穿针引线,“成就了一对好姻缘”的红娘出现,“红娘”便也成了媒人的代称,直至今日。我国古代的媒妁,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种。官媒自周朝设立,形成定制,历代均有。私媒分为职业和临时两种。一般人家婚姻的撮合均为私媒。
  
  尽管在中国古代婚礼中媒妁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实际上媒人的地位及口碑均不是很高,甚至往往成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这与媒妁说谎拉媒、贪没钱财甚至海淫海盗的风气是有一定关系的。古书上评价媒妁“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美”,“给男家则厚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元朝陶宗仪甚至说“人家有一(指“三姑六婆”,包括媒妁在内)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民谣云“媒婆媒婆,两头撮合。人得媳妇,我得吃喝。”可见古人对待媒妁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无之不成,却又实在觉其可恶。
  
  2、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庆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唐`杜佑〈〈通典`礼典〉〉。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纳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宾升西阶,当阿东面。使者致命曰:敢纳采。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大体如下:
  
  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
  
  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时瑞生
  
  “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既无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盗等时间发生),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173103.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