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市一名普通干部给市委书记王培廷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当前我市盛行婚宴大办风,一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大摆婚宴的做法不仅加重了他人的负担,也影响了部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11月10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重申不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为子女大操大办婚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下发后,得到了全市各方的一致叫好。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仅靠领导干部抵制婚宴大操大办风还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办婚宴已然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许多普通家庭也随波逐流,为子女婚宴大操大办。
事实上,婚宴移风易俗,不仅领导干部有责,也是每一名市民的义务。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大办婚宴之风让不少人叫苦不迭,请客的被请的都有苦衷。只有人们都转变观念,放下所谓的“面子”,才能真正移风易俗,遏制大办婚宴之风。
“红色邀请”后的经济压力
“这些都是9月和10月收到的‘红色罚款单’,有同事、同学的,还有亲戚的。”说起参加婚宴一事,在市区某企业工作的孙先生打开了自己的抽屉,只见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张各式各样的婚礼请柬。孙先生计算了一下,两个月里,他为参加婚宴已支出3000多元,平摊到每个月,占到他月收入的一半以上。
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在5年前结婚,两年前调到现在这个单位。由于单位里有不少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三天两头就能收到“红色罚款单”。尽管知道这些“份子钱”几乎是有去无回,但碍于同事间的情面,他只能硬着头皮随礼参加。“本来结婚道贺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因为随礼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有时竟让我入不敷出。”孙先生说。
在威海新闻网海岬社区开展的“大办婚宴,累了谁?”的讨论中,网友“消夜”写到,“10月份的一天,两个同事同日结婚,公司人员全体出动,而且兵分两路。有的人干脆这边喝一杯,再去赶那边的场子。”据了解,“消夜”遭遇的这种“赶场”之苦很多人都经历过。一位从事婚庆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仅在10月4日和10月25日两天,全市举办婚宴的新人每天就超过了200对,以威海市区仅80多万人口的分布来说,一天赶两场甚至是三场婚礼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结婚高峰期,很多人都是白天喝完晚上喝,这家喝完喝那家。“为什么一定要场场都要到呢?”当记者询问一位刚在同一天参加了三场婚礼的范海伦女士时,她无奈地说:“许多同一天结婚的新人彼此之间都认识,如果去这家而不去另一家,很容易得罪人。”
在威海新闻网海岬社区和20位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中,记者做了一次问卷采访,分别就收到“红色罚款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人曾有过收到“红色罚款单”感到无奈和反感的经历。由此看来,从来宾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对大办婚宴、广发“红色邀请”持反对态度。
为了“人情”,主宾都喊累
其实,一场大型婚宴不仅让被请人饱受了“经济付出”和“奔波”之苦,也让请客者历尽辛酸。
前不久为儿子操办了婚礼的车女士向记者感叹道:“婚宴办完后,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终于解脱了。”车女士说,为了儿子在秋天的婚礼,她从今年初就开始忙乎。从订酒店、租车到请婚庆公司,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提早排队。然而忙完这些还远远不够,头疼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就是发请柬和排席位。”车女士说,面对一串串名字,心中在为给谁发不给谁发而犯难。虽然请柬过滥发送可能导致宾客不满,但如果请柬没发到,也可能得罪了对方,认为你没把他当朋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80后一代长大成人,新一轮婚恋嫁娶高峰在近两年集中呈现。“现代婚礼更像是一场循环往复的人情战。”80后小吴说起大办婚宴的话题时,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结婚前两天他接到一个电话,竟是他一个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打来的。电话中,老同学邀请小吴一个星期后参加他的婚宴,小吴欣然答应,同时邀请老同学先来参加自己的婚宴。
小吴笑着告诉记者,这种“冷幽默”的经历并不是他一个人才有,因为他的同龄人都到了适婚期,大多数同学都集中在近两年完成人生大事。可能他今天收来的礼钱,明天就得给别人还回去。大多数情况下,“份子钱”只是按着原数转了一个圈,它的意义就在于是人情流动的一个标志。
“结过婚的人脑袋里都装着一本账,即时刻关注着随礼宾客家中什么时候办喜事。”小吴说,谁都不想成为礼来不往的人,因此这种还礼的劳累也是大办婚宴后留下的一个后遗症。
在记者进行的另外一项对于请客者的调查中,10位受访市民在关于“大办婚宴,你是否感到疲惫的问题上”竟都选择了“是”。
大办婚宴,喜主“赚”了吗?
大办婚宴不仅让收到“红色罚款单”的赴宴者苦不堪言,而且也使婚礼操办者遭遇“出力不讨好”的尴尬。许多喜主都是强装笑颜大操大办,并不似看起来那样“风光”。
今年9月完婚的市民王先生认为,普通家庭举办婚宴根本“不赚钱”。对此他列了一张清单:酒店餐费5万元,酒水3万元,婚庆4000元,烟3000元,礼盒、喜饼、糖5000元,收回“份子钱”11万元。王先生说:“还有很多花小钱的地方没有算上。关系一般的来宾,随份子的钱就是200元,仔细算一算,办场婚宴其实还要倒贴。”
正在筹备婚礼的“准新郎”董川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提前半年订酒店,饭钱加上10%的酒店服务费,单摆宴席一项就要花掉3.5万元。酒水、婚庆、租车、胸花、头花、红色桌布、鞭炮、礼盒、喜糖、香烟……各种零碎花费加起来,预计至少需要6万元。”董川告诉记者,他还是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来操办婚礼的。算完这笔账,他感叹地说:“前来参加婚礼的嘉宾把钱给了新人,新人都来不及‘暖暖手’,就把钱给了商家。其实,最后还是商家赚了。”
近年来,滨城的婚宴规模越办越大,也带动着婚庆公司越来越红火,酒店、烟酒店、礼品店等与婚庆相关的商家,都从婚庆市场分得一杯羹。位于文化中路的一家婚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中型婚庆公司,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接十几场婚宴,月收入在3万至5万元。“大型婚庆公司挣得还要多,我知道最贵的一场是10万元,光是摄像设备就花掉4万多元,不过这种比较少见。”这位负责人说。
一家经常接办婚宴的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威海能承办婚宴的酒店价格一般是每桌800元至2000元,另外要加收10%至15%的服务费,婚宴一般不少于20桌。而普通婚宴一桌饭菜的成本一般不会超过600元,以这个数字算一笔账,商家在婚庆中获得的利润就一目了然了。
婚宴倡新风,其实并不难
既然大办婚宴让受邀宾客和新人席主都感到劳心劳力又花费多多,为什么人们还要义无反顾地大操大办呢?
“办婚宴喜主受累,亲朋闪腰,然而送出去的不趁机设宴收回更待何时啊。”威海新闻网网友小坤坤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办婚宴者的心态。在这个循环往复的人情链条中,谁都不愿意停下来,因为谁停下来就意味着谁“吃亏”。
“如果周围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们)都不以大办婚宴的方式庆祝新婚,你还会继续这场宴请之风吗?”对于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13位表示不会,5位表示依情况而定,仅有2位表示仍然会。
在问卷的一个问题“如果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你最想要的婚礼是怎样的”中,很多人都畅想了自己真正中意的婚礼方式。
网友luckerz说,他绝对不大办婚宴,现在先攒钱,到时候和妻子去马尔代夫拍婚纱照,这比花几万块摆婚宴浪漫得多,回头请两家的亲友凑一起吃个饭就行。而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的小戚则表示,如果可能,她最希望和自己的学生们在校园绿茵茵的草地上,弹琴唱歌共享甜蜜的时刻。
网友苑洁说,尽管《通知》引起了人们对大办婚宴的讨论和关注,但婚宴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却绝不只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事,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既然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大办婚宴之风蔓延的危害,就应该自觉做一名抵制者,从每个人做起,从而影响更多人。随着自行车婚礼、二人世界婚礼、集体婚礼、旅行婚礼这些简朴的婚礼形式在我市的出现,不少滨城青年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展改变。
日前,团市委与市青年联合会还向全市广大青年朋友发出了“提倡勤俭节约、举办文明婚礼”的倡议书,拟在明年举办全市青年集体婚礼,为适龄青年搭建举办节俭婚礼的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大办婚宴之风必将渐行渐远,文明节约的婚礼将走入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