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海曙青林湾的刘小姐这周又收到了三张“红色炸弹”,掰着指头算一算,这个月的周末,她都要赴喜宴。“喝喜酒当然开心,可这酒钱扛不住啊!”捏着一叠请帖,刘小姐哭笑不得,“因为200元,总感觉拿不出手,‘三’和‘散’同音,不吉利,‘四’是同样道理。500元才刚算得上‘起步’。”
笔者连日走访发现,由于牛年双春,选择“赶吉”、在年尾摆酒的新人着实不少,不少被“红色炸弹”轰到的“接单人”心情都蛮复杂,蛮纠结。因为小小红包,不仅仅意味着一片心意,对于中国人而言,纸币的薄厚、面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情世故。
·心 态·
红包,在中国人眼里,绝对不只是意味着简单的心意,附着其上的各类“潜台词”含义深远,就说这结婚红包,数目大小,也被视为衡量友情亲情分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近日,宁波一本地论坛上一个由红包引发的故事,引发热议。
事件主人公在论坛里发帖说:“结婚前几个月,偶遇一位中学时的要好同学,虽然之前断了联系,但之后又重新热和起来。结婚前夕,因宴请的一桌中都是中学同学,想着把她也叫上了。结婚那天,她发短信说来不了,我当时没放在心上。”
“最近,这位同学要结婚了,送来帖子请我和老公参加,她盛情邀请,不好不去。婚礼的前两天,一个电话令‘剧情直转急下’,对方说位置不够,麻烦我自己一个人前往。当天,同被邀请的另一位中学同学告诉我她遭遇了同样情形。于是,我委托她把礼金带去,人就不到场了。可想,最终结果,一家人前往,两家人贺礼。事后,同学告诉我,座位完全可以坐下。”
“楼主”经历的红包事件立刻在论坛里引发了大讨论。许多网友跟帖讲述自己遇到的红包“雷人”事件。网友“chen”说:同学A结婚,同学B一人赴宴,送了800元,后来B结婚,A带了一家三口吃喜酒,在酒席上说菜太差,喜糖不是德芙的。结果大家猜一下A回了多少钱?500元。后来一直成为同学之间的笑话。还有网友“曝料”,一朋友结婚收到假钞,开始不晓得,拿着礼金去还信用卡时才知道,那个红包刚好没署名。
耳闻这些“雷人”故事,不少网友感叹:从啥时起,婚礼红包也变味了,双方似乎成了债权人和债务人。尤其听到有的新人说办婚礼就有得赚,特别郁闷。可不送又不能免俗,的确很挠头。
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网友们众说纷纭。
对于“想趁办婚宴小赚一笔”、“老赖”等不和谐音,网友们的态度很明确,很大度。
“NBANAN”认为:如果花点小钱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还是很值的!至于送出去的,权当作吃喜宴而付的饭菜钱。
和“NBANAN”持同样观点的网友不少。“馨语馨愿”便一笑置之,送都送了,再计较只会令自己不快,大不了不再往来,公道自在人心。
也有网友开玩笑说:“当初应该把银行存贷款利率表贴红包后面。”
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少有之,于是,“要有风险意识”成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为了事情两全,既顾到情面,又不让内心添堵,红包的大小问题,网友建议,视平日关系而定,本来关系一般的,送个一两百、两三百意思意思,不用去指望今后会有“回报”,关系要好的,送多少全凭自己意愿,当然更不能惦记着自己结婚时人家还礼。
“沙枣树”还说:现代人虽然在送礼时免不了考虑能否收回,甚至关注“时差效益”,但不管怎么说,双方的交往还应建立在情感层面上,而非金钱。
“沙枣树”自言来宁波工作已有5年了。没结婚前也参加过别人的婚礼,每次都有送红包,前后加起来也不下3000元了。“难道之前放出去的所谓‘债’,就得想着法子一一讨回?”“沙枣树”不这么看,他结婚时,之前很多送过红包的人都没请。“倒不是‘充阔’。”“沙枣树”说,有些是以前单位同事,没联系了或是关系一般,为了红包特意打电话邀请,感觉太现实,有些是自己不愿意继续交往,更加不会邀请了。
网友“娄MM”则建议,新人结婚,不要见人就发喜糖,甚至发喜帖,要有个考量。否则人家不好意思不回礼。“娄MM”的想法得到一片共鸣。
一位刚跳槽的已婚网友感同深受。这位网友刚到新单位半个月,就收到财务部一位女孩的请柬。“我连她长什么样都还没看清楚呢。”最终,这位网友为包多大红包踌躇了许久。
·妙 想·
不得不说,红包礼数让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感受到一定压力。
“尽管朋友间常常会说友情无价。但很多人还是会看重数目大小,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礼金的高低常常被视为衡量彼此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甬上心理咨询师们觉得,况且,许多人内心都比较追求完美,生怕红包“缩水”会让别人看不起,或引起别人不快与非议。
但是,硬撑,不是长久之计。压力之下,“奇招”频出。
上周末,在外贸公司工作的王小姐一脸兴奋,她挥着手中装祯精美的请柬:“我推说在外地出差才推掉了今天晚上的婚宴,这次终于免了红色‘罚款单’的催缴,你们可得帮我串好‘口供’。”
王小姐直言自己并非小气的人,对于婚宴采取能逃就逃的方式,她称为“战略”:“我去年刚毕业,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上个月高峰期赶了四场婚礼,平均500块一场,就算是自动取款卡,也早就透支了,我的房租都还得让家里先垫付着。”
除去“逃婚”等传统做法外,一些精明的年轻人正在通过拼单等方式,力求将金额降到最低。在某销售公司工作的屠小姐传授了“秘诀”,“我们这里每个人都收到了同事的婚礼喜帖,为了红包事情,我们还临时召开了秘密会议,原本是600元一个人的定额,十个人派代表参加,出场费也就成了一个2000元的整数,比单独应战划算多了”。
众所周知,很多请柬会写着要求全家参加,或者同一场婚礼的请柬,干脆一家人人手一张。“由于喜帖太多,对于那些写明要邀请全家的,就派一个代表参加,这样不仅人情到了,送的礼金也可以根据人头数酌情减少。”在机关工作的何先生如是说,“我很多年纪大的朋友都会选择这种方法。”
当老师的田小姐则说出了自己更“前卫”的想法:“其实银行真该开办一项结婚红包贷款业务,有朋友结婚,可以向银行贷款送红包,到自己结婚时,拿回红包再还给银行。过了法定年龄十年还没结婚的,必须要还清所有贷款,也给银行一点安全感。这样的业务应该很火爆。”
各种各样“合理避礼”的点子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逃避红包”的践行者,27岁的傅小姐说出了心声:“其实红包送来收回实在没有意义,金额又是一年高过一年,很容易造成互相攀比。在国外都是送些小礼品表点心意就行了,我们年轻人真希望以后能摈弃旧俗出现有意义的新婚祝福方式。”
小贴士
创意“红包”
老是很直接地往外掏银子难免有些心痛,何况也体现不出个性,不如动脑筋“炮制”些更具创意的红包。
●温馨型红包:如果新人是你的同学或好友,不妨把你们交往过程的一些照片做成相册,在空白处加上你的祝福语,也可把你们来往的一些短信、博客等收入其中,字里行情透出的是无限的温馨。
●扩大型红包:把本来打算包红包的钱改为在媒介上为新人刊登祝福广告,将喜讯广为传播,为新人奉上更多祝福。
●保障型红包:为新人购买保险,代表给他们的未来一份保障,同样是钱,却比红包更不俗。
●实惠型红包:送给新人一些装修折扣券、家电优惠券之类,当然,要实实在在能为新人省下银子,而且要提早送,别等人家都装修好了再来个“马后炮”。
●可爱型红包:做点手工,比如用陶泥捏两个新人,肯定可以博他们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