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对新人都需要久站等待宾客入席
婚宴不守时 高彩礼厚嫁妆 大操大办讲排场 司仪喧宾夺主……
核 心 提 示
年底又是新人结婚的高峰期。2007年年底,本报对泉州婚宴不守时现象进行了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而婚庆陋习,还有不少,比如高彩礼厚嫁妆、大操大办讲排场、司仪喧宾夺主,不仅新人累,宾客也烦。本该喜气洋洋的婚庆,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好事为何陋习多多?请看本报记者的采访、调查。
现象
婚庆陋习
“习以为常”
晚开宴害苦宾主
“参加第一次婚宴的时候,我是晚上6点半准时到场的,没想到大厅里几乎没有客人,过了一个小时才陆续有人来。后来听人说,泉州的婚宴一般都要晚上8点以后才开始。”从外地来泉州工作的谢小姐,刚开始接到婚宴请柬,都按照请柬标明的开席时间到场,现在则要推迟1个多小时赴宴。
据了解,泉州新人婚宴入席时间,一般都标明晚上6点半入席,而实际上,客人的入席时间往往要推迟一个多小时,开席的时间则要等到晚上8点半左右。新娘与新郎往往要在酒店门口站两个多小时,宾客才会到齐。新人事后都会抱怨举办一场婚宴太累。
高彩礼厚嫁妆
泉州沿海一带的高嫁妆婚俗,给很多人造成了负担。男方重高嫁妆,女方贪高聘金,目前,聘金已经飙升到20万元、40万元、80万元,甚至更多。嫁妆也水涨船高,有的是高档进口车、住宅。不少普通家庭一到子女谈婚论嫁,就犯愁。
婚礼讲排场
泉州人输人不输阵,有的人大操大办婚礼,举全家之财力,甚至是借债,把婚礼办得非常豪华。婚宴上菜一盘接着一盘上,经常是有些客人已经走了,还在上菜,有的菜则根本就没有动多少,造成很大的浪费。
据婚庆行业协会杨忠雄会长介绍,他参加过一次婚礼,“拱门”的数量多达200个,折成人民币约五万元。
司仪喋喋不休
现在有些“专业”的婚庆服务公司,一味地图热闹、图气氛、图搞笑,在婚宴现场策划的“节目”,低俗又重复,没有创新。有的司仪喋喋不休,啰嗦一大串台词,使得本来已经是晚点的宴席,更加拖拉,宾客饥肠辘辘。
分析
花钱又费力
究竟为哪般
受传统思想影响
闽南俗语“喜事不要去插头阵,白事要主动帮忙”。当碰到好事,总得主人三请五请才到。早期的婚宴一般在家举行,宴席分成几场,客人如果迟到了,赶不上第一场,还有第二场。这也导致人们逐渐养成习惯,认为随时去都行。还有,现在的思想依旧认为好事迟到,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早去了,反而是嘴馋的表现。
泉州师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桂炳教授认为,婚宴晚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都心照不宣地遵循着“婚宴真正开始的时间=请柬上所写的开始时间+2小时(左右)”,按这个惯例行事,人们就不再严格遵照请柬上所写的时间。
“打肿脸充胖子”
华侨大学陈少牧教授认为,对于婚礼讲气派、高彩礼厚嫁妆,不应该孤立地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大多数人是无法承受高嫁妆的重负的。“打肿脸充胖子”,往往会债台高筑,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有些人甚至为此不惜干出偷鸡摸狗之事,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
婚姻大事马虎不得
泉州人常说人生三次喜:结婚喜、生子喜、生孙喜。陈桂炳教授介绍说,婚姻既是个人合法进入社会再生产程序的重要仪式,又是人们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的连接点,因此历来都受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在筹办婚宴时,都会有不同的考虑。虽然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事,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怎么操办婚事,则纯属个人的消费行为。
从众心理赶潮流
新娘穿上白色婚纱、司仪主持、婚纱摄影等新鲜的、有着浓厚的西方色彩的婚礼仪式,在民间盛行开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它是一种时髦。敏锐的商人立刻将婚庆市场这块蛋糕瓜分开来,于是,原本充满浪漫的婚庆仪式却出现“模式化”。据杨忠雄介绍,大多司仪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学习和统一培训。我市心理专家叶彦骑认为,不少新人并不喜欢这种形式,但面对社会的潮流,他们妥协了。这是明显的从众心理,新人并不熟悉婚姻礼仪的含义,只是跟随潮流,成了潮流的又一“牺牲者”。
夸大酒的作用
有读者反映,赴一次婚宴,他们等待的时间要两个钟头左右,吃饭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花在路上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换言之,一顿婚宴下来,一个人要花4个小时,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是花在等待上。 再者,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喝酒才能烘托出喜庆的气氛,如此一来,酒早已喝完,但桌上的饭菜却剩下许多。
影响
美好婚礼
却成负担
一年浪费近3亿元
泉州婚宴晚开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一方面,新人苦等,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开宴太晚,许多宾客填饱了肚子才参加婚宴,婚宴上就有人在第五道菜乌鸡汤上桌后,喝完新人敬的酒,就离开了。大多数人在倒数第三道菜——鱼还没上桌就走了。
据杨忠雄介绍,协会去年成立之时曾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婚礼拖沓浪费惊人,泉州新人一场婚宴少则20桌,多则50桌,平均大概在25-30桌,每桌酒席剩下一两道菜,大约要浪费100元。而泉州每年大约有58000对新人,且基本上都会举办两次婚宴,甚至更多。粗略地估算一下,每年浪费在这方面的数额将近3亿元,这还不包括人工费。
高聘金闹出悲剧
某镇有一户人家娶媳妇,订婚时靠借高利贷送了几十万元的聘金给女方,可到结婚时,女方没有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作为嫁妆。男方母亲在婚礼上得知时,当场昏倒在地。另一起是,女方把男方数十万元的聘金用于发放家族工厂工人的工资,没有高嫁妆陪嫁到男方。这两桩婚姻最终都不欢而散。
甜蜜设想反成笑谈
市民王小姐结婚时,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请了一位名主持人当司仪。当晚,主持人在20分钟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口才,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但作为婚礼主角的王小姐和新郎,却不得不尴尬地站在那里。“他是明星,我们是群众演员。”王小姐感觉花了钱买了“配角”的角色。
市民洪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婚礼现场可用“乱”字概括:震天响的音乐,焰火弥漫着的烟雾,还有司仪的“念叨”。原本希望自己的婚礼成为美好的回忆,结果成了“反面典型”,让人郁闷不已。
何时赴宴难倒外地客
不久前,有一对新人在泉州一家酒店举行婚礼。请柬上写的时间是晚上6点半。有6个厦门的宾客早早来了,7点多还未开席,这几位客人实在等不了,新人就先给这几位客人点了几道菜。宾客吃完之后,匆匆离开了酒店。
对比几个地方的婚宴,福州较准时,厦、漳、泉都不同程度存在宴席不准时的现象,厦门一般在晚上7点多开始,泉州最为严重,拖到8点多,甚至9点多。这使得“不知内情”的外地宾客赴宴很尴尬。
而本地人到外地赴宴也觉得有些不适应。一个月前,市民小邓应邀到莆田参加同学的婚宴,请帖上写的时间是6时30分。按照泉州人的赴宴惯例,他到莆田已近7时30分,结果宴会已经开始半个小时了,他只得尴尬地找了个位置坐下。
期待
青年人成为
新风带头人
婚宴不守时、浪费成风等婚庆陋习,不论是宾客,还是主人,包括婚宴的承办方都希望有所改变。不少人士指出,青年人思想先进,又是婚庆活动的主角,应当带头移风易俗。
陈桂炳教授认为,婚宴能否准时开席,关键是主人是否有树立新风尚的勇气。在陋习尚未根本改变之前,先行者是需要克服较大困难的,因此,新人应当事先多花一些时间互相沟通,取得宾客的支持,把婚宴办得皆大欢喜。
改善婚庆陋习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2007年11月1日,由本报发起,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妇联、市诚信促进会、市旅游协会、市礼仪协会、市烹饪行业协会联合向市民发出倡议,开展“准时婚宴、树文明风气”活动,市民纷纷响应,对改变婚宴陋习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新人所在的单位也应有所作为,提倡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良好风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将逐步树立,操办婚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陈少牧教授认为,要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促使不该保留的陋习退出民间。另外,要大力办好文化教育,越有文化、有素质才越能够理性消费,办出有个性、有品位却不铺张浪费的婚礼来。本报法律顾问林晓阳则表示,有关方面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文明公约”,摒弃陋习,倡导文明。这种公约会得到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欢迎,因为这类家庭是反对高奁资的,只是苦于没有台阶下而不得不硬撑。
婚庆陋习不可留
婚宴不守时、司仪喋喋不休、大操大办造成浪费,这是很多人眼中的婚礼痼疾。结婚宴请亲朋好友,本意乃祝福新人,演变至今,却为很多人所诟病。
婚宴不守时的“制造者”一般就是宾客。起初,守时者准时赴宴,结果空等一个多小时。几次遭遇,不守时就成为一种习惯。于是乎,婚宴上,越来越多的人染上“迟到病”。而不守时的受害者,往往又都是宾客自己:本是喜气洋洋的婚宴,变成饥肠辘辘地煎熬等待。而新人,更是连续站几个小时,有苦说不出。
除了宾客不守时,还有一些司仪本末倒置,在婚宴上喋喋不休,整个过程模式化、庸俗化不说,有时还要新郎、新娘当场做一些令人难为情的动作,最后不仅使新人尴尬,也浪费宾客时间,还让人反感。
其实,婚礼应是非常神圣、重要的“礼仪”,策划“节目”最好适可而止,如果太过格,就失去了婚礼应有的庄重。而司仪更要明白,主角是新人,司仪的充其量只不过是配角,不应喧宾夺主。
婚礼陋习还包括高彩礼厚嫁妆,大操大办婚礼。有人认为,婚礼一生只有一次,希望办得风风光光。当然,如果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负担得起,但这样毕竟太奢华。如果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更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面子而跟风,讲排场,互攀比。殊不知,新人乃至整个家庭,日后都要为这种“面子工程”付出代价,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喜事简办,既是一种新风尚,也是一种自我减负,毕竟日后的生活还很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泉州的婚礼习俗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这是许多人的愿望。而破除这方面的陈规陋习,需要有人带头,有人响应,但愿你、我、他,是其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