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串自清朝就有制作,并流行于达官贵人的上等阶层。手串通常由十八颗翠珠,两颗碧玺珠穿成,与碧玺佛头相连,下穿钻石、红宝石、珍珠、结牌等装饰物。手串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挂在衣襟的纽扣上。
那为什么翡翠手串要用十八颗珠子呢?
清宫后妃均是崇佛、信佛的,后宫殿堂内辟有许多佛堂,她们以诵读念佛来计算度过寂寞消闲的宫廷生活。在中国古代,母以子为贵,皇宫里更是如此,所以后妃们将手串中的每颗翠珠也称为子,有希望得到皇帝宠幸而飞黄腾达的含义。各种清宫后妃的佩饰十八子手串的选材有玉、水晶、珊瑚、沉香木、碧玺、金珀、蜜蜡等制作,其中翠十八子手串,是以精美的翡翠为原料制成的。
手串最初即源于佛珠,所以现今的手串也大多是保持有十八颗的穿系习惯。也有的手串制作更加佛教化,每串的十八颗珠子上面分别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每条手串除十八颗子珠外,还有四颗隔珠,共计二十二颗。时尚款式的翡翠手串则一改传统之风格,只要佩戴好看,串珠的数量不是问题,从十二颗一串到十八颗一串不等,主要是根据串珠自身的大小为购买者量身定制,需要几颗就几颗,而且也很少采用隔珠,偶尔只在穿绳打结处补一颗母珠,并在母珠的下面再成对的坠十颗左右的弟子珠,这只是简单地作美观的考虑,而不再论及佛教的寓意。
取佛珠手串而代之的普通时尚翡翠手串还有一些新的变形款式。手串的每颗珠子不再是光素无纹的,也不雕刻罗汉头(雕刻十八颗不同的罗汉头的雕刻费用很高,所以除一般质量的原料和墨翠外,很少采用十八罗汉头地雕刻方式),而是将每颗珠子都做成一模一样的小肥猪形象,还有卡通版的,活灵活现。再按肥猪拱门之意取名为“发财珠”手串,虽然成本不高,却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可以说这是手串这一饰品形式形成之初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补注: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