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龙雪晴)讯 任你痛心疾首,忧愤交集,每逢灾难侵袭,必有某些行业渔利,也往往鹊起一批“奸商”,比《乱世佳人》中忙着倒卖南北战争的白瑞德更甚,不光倒腾各类物资,连带售卖谣言和恐慌。
姑且不论道德因素考察“战争财”“国难财”或“灾难财”的发端,一个极富争议的19世纪经济学理论描述了“破坏创造需求”的逻辑:不必为小孩砸破邻居家的玻璃窗而发脾气,因为这个破洞会给镇上的玻璃工带来6美金的收入,玻璃工拿到钱可以去买啤酒,又惠顾了啤酒商——在乘数效应作用下,破坏造成的损害是一次性的,但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
在社会经济基础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灾难越是巨大,意味着重建需求也越发巨量,处于需求传导链上的行业和企业,从灾难当中捕捉商机亦属必然。倘若从数字考量灾难经济的全盘损益,最后只需看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GDP增量,是否高于因灾害引起的GDP减量。
其中,灾难所创需求量的真实性是一道微妙的分水岭,某种程度上也可作为区分“灾难财”虚实的刀锋。再谨慎延伸一点,甚至可作为判断“义”与“不义”的参考依据之一。
日本接连遭遇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一发而动全球,连带各国公共安全预警、建筑防灾抗震、水利工程安全及核电安全等相关需求普遍增长,对相关行业的发展确为利好,不妨理解为危中见机。
日本地震重灾区东北部沿海分布着汽车、核电、石化和半导体生产重镇,此番大量基础设施遭破坏,全球相关产业链供应能力受到冲击,可以想见,包括中国企业在内,不乏有摩拳擦掌扩大生产,欲取而代之者。这也算是基于真实需求面的正当市场竞争。
但是,一位滞留日本多天的网友,好不容易以6倍于平日的价格买到从札幌回北京的机票,登机却发现座位明明很空,一个人可占三人座;在“核辐射海水污染海盐”的传言下,年产盐6800万吨的中国居然掀起抢盐狂潮,商贩乘机抬价,连带有点咸味的股票都涨停——这些“灾难财”弥漫着行迹可疑的气味。
翻过刀锋另一面的“白瑞德”,实质上是以恐慌为放大器和价格杠杆,利用他国的灾难制造了本国的泡沫,于道义,于经济,双重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