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千华网讯 “80后”独生子女的小孙和小李将于本周日举行婚礼,两人结个婚,不算房贷,花掉了双方父母40余万元的积蓄。记者调查发现,由独生子女组建的“4+2”家庭模式,正逐渐打破传统的结婚消费分工。
现实 可观的结婚账单
同是“80后”独生子女的小孙和小李本周日将举行婚礼,为两人结婚,双方父母花掉了40余万元的积蓄,还不包括没还完的房贷。新娘小李列出的结婚账单分工明确、内容详尽如下:新房购买、新房装修由男方负责,算上贷款总计40万元左右;家电、家具、床上用品、蜜月旅行由女方负责,花费10万元左右;婚纱照、婚庆公司、酒店、婚庆等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总计10万元左右。
眼下,像小孙和小李这样,由两个独生子女组建新家庭的现象越来越多。在他们的婚礼账单上,记者看到,买房、买车、新房装修是排在前三名的大宗消费,消费总额约在50万元—60万元之间。另外,家具、家电、婚庆、新娘首饰以及蜜月旅行等消费项目也不可或缺,而且每项消费金额都不低,总计高达15万元左右。粗略计算,一个中档婚礼的消费总支出大约需要60万元—70万元,这笔钱对于一个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工薪家庭来说,不吃不喝也要攒10年以上。
难处 刚供完大学又供婚房
按理说,对于多数独生子女的父母,即便是普通工薪族,要给孩子办个经济适用型婚礼并不难。不过,如果孩子刚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们尚未从供读大学的经济负担里缓过劲儿来,转而再面临高昂的结婚消费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今年29岁的市民小徐下个月即将举行婚礼。他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烧钱”的艺术专业,大学四年下来花了将近20万元。毕业没几年,现在又要结婚了,即便婚房是父母按揭贷款买的,整个婚礼筹办下来,也花费了30余万元,由于自己刚参加工作没什么积蓄,婚礼支出都由父母承担,家里就差没借债了。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80后”独生子女的高等教育支出至少要10万元,如果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族,10万元就是这个家庭数年的积蓄。而父母们刚刚摆脱掉教育支出的负担,又立即要面对给孩子办婚礼这一新的负担。尤其对于男方父母来说,面对疯涨的房价,压力更大。许多男方父母往往要面临这样的尴尬:如果全款买房,就没有余钱装修以及给女方足够的彩礼。因此有稳定工作的男方父母通常选择按揭贷款的方式买婚房,这样至少眼前能有相对充足的积蓄给孩子办个体面的婚礼。
改变 “4+2”模式改变传统
在高房价、高物价的现实压力下,传统意义上的结婚消费分工也开始发生变化。记者调查发现,两个独生子女组建成新家庭后,出现了双方四个长辈+两个孩子的“4+2”组合。在这样的家庭模式里,三个家庭因两个孩子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筹办婚礼过程中,传统的男女消费分工变得模糊,甚至被颠覆。
市民高女士的父亲经商,家庭条件殷实,相比之下,男友小刘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族。因此两人在筹备婚礼时达成共识:由女方家负责买房,男方家负责装修和购置家具、家电。对此,高女士认为理所当然,“他家我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将来两家父母的一切也都是我们俩的,现在谁买婚房还不都是一样?”
正是普遍抱有跟高女士类似的心理,许多“4+2”家庭在筹办婚礼过程中少了以往男女双方谈婚论嫁时的缁铢必较,多了一分宽容与理解,男女双方家庭基本能够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些独生子女父母为了让孩子婚后生活更优越一些,还共同出资给孩子买车。一对新人告诉记者,他们结婚买的总价10万元的车,男方父母负担了6万元,女方父母负担了4万元,而将来的养车费用据说三个家庭也有详细分工。
感悟 结婚让“独生子”长大
“他们家已经尽力了”,谈到自己即将泡汤的欧洲蜜月游,下月结婚的市民高女士只是微微一笑。高女士在得知公婆家为了筹办婚礼几乎已倾其所有的时候,就毅然取消了蜜月计划,高女士说,省下来的这笔钱能帮助公婆家减轻一点经济负担。
在“蜜罐”中长大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付出大多视为理所当然,然而随着自己也即将成家立业,面对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已快被自己“掏空”的父母,他们开始长大。采访中,不少独生子女准新人告诉记者,他们会自己承担房贷,父母已帮忙付了新房首付,不能再让父母老了还背负“一身债”。
压力是使人迅速成长与成熟的外在动力。记者调查发现,面对节节攀升自己无力完全承担的结婚成本,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小孩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也开始成熟起来。他们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必须“啃老”的事实,一方面也自强自立,尽量帮父母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