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长春出租车调表实行新运价 打车涨价

   2015-04-08 网络网友133
核心提示:见下文

 

昨日(6月30日)20时起沈阳出租车开始调表实行新运价。7月15日全市1.7万辆出租车将实行时距并计。如果您是个正常作息的上班族,今日您一觉醒来再出门时,打车恐怕就得多花钱了。

 

昨日20时38分,随着第一台出租车完成调表实行新运价,沈阳市出租车时距并计正式实行。

 

辽AEE406成首台“涨价车”

 

昨日20时,记者来到位于浑南奥体中心公交停车场上的森迈调表点。这里在刚过19时时,就有17辆出租车赶来等候调表。“我晚上6点半就到了。”亚明出租车公司的许师傅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司机。

 

“19时至20时是各种设备的磨合阶段,20时开始正式调表。”沈阳市交通局出租办主任姚明表示,调表的顺序是出租车公司抽签决定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调表处、检定处、司机休息处等场所秩序良好。为了规范程序,沈阳市质监局和交通局要求司机将计价器拆下来,统一交给专门的工作人员办理,司机在休息处等待叫号,领回计价器即可。

 

沈阳市质监局副局长于力表示,由于是调表初期,每调一台计价器需要40分钟,以后会越来越熟练。昨日20时38分,辽AEE406成为沈阳市第一台完成调表,实行新运价的出租车。

 

昨晚111台车完成调价

 

此次计价器调整共设3个点位,按照计划,从昨日20时调表开始至7月1日零时,亚明出租车公司所属的111辆车都将完成调价。

 

也就是说,您要是昨日晚间打车,有可能打到涨价的出租车,但是几率非常小。预计在7月15日,沈阳市1.7万辆出租车都将实行时距并计。

 

为保证在7月15日完成全市出租车计价器调整工作,沈阳市质监局还从无锡、丹东新购置了42台出租车计价器检定设备,从阜新、抚顺、朝阳、本溪等省内城市借调5台,从长春、哈尔滨借调2台,加上沈阳市自有的1台,共计50台检定设备。

 

此次检测还从省内其他城市水、电、煤气等单位借调了工作人员,共投入318名检定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检定。

 

此次调整包括两方面

 

从昨日20时38分第一台计价器调表完成开始,就意味着沈阳出租车时距并计正式实行了。此次运价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出租汽车计时收费。当出租汽车时速低于12公里时,累计计时每3分钟收费1元,不足3分钟不计费。现行按运距计价不变,运距与计时并计收费。原运价结构中的候时加价废止。二是建立新的油、运价格联动机制。以2006年成品油(93号汽油)价格为基数,在油价上涨增加的出租车支出中,减去政府补贴和这次增加计时收费的收入后,当出租汽车日增加支出连续三个月达到20元以上(含20元)时,加收1元/车次燃油附加费;连续三个月低于20元时,停止收取燃油附加费。具体起收和停收时间由市物价局发文确定。

 

当油价低于2006年油价时,启动下调出租汽车基础运价和里程运价工作。同时,由市物价局建立市场油价监测体系,由市出租车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对计时收费增加出租车收入情况进行核算,为实施油运价格联动提供依据。原出租汽车油运价格联动办法废止。另外,现有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出租汽车(双燃料随时切换),其计时收费办法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不单独制定,按上述规定执行。

 

特写 首个时距并计的哥:做好遭乘客“弃车”准备

 

辽AEE406的夜班司机支勇昨晚突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他驾驶的出租车第一个完成了计价器调整,成为沈阳市首辆实行时距并计的出租车。“心里挺兴奋的,我早就来等着了。”听到工作人员喊他的车号,支勇一路小跑跑到“付表处”,签字、取回调整后的计价器。

 

“你的车先调价了,要是乘客上车后知道你的车时距并计,要下车咋办?”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他。“要下就下呗,咱也无权要求乘客必须坐车啊!”支勇说。

 

“要是遇到堵车,乘客要求下车呢?”“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中途下车咱也没办法。”支勇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7634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