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铂(资料图)
日前,高考已经结束,各地纷纷划定分数线,录取招生工作即将展开。值得关注的一则新闻是,山东泰安10岁男童苏刘溢高考获566分,虽未达到一本分数线,但家长期盼着能有名牌大学对他破格录取。如若不行,则会选择一所二本高校就读。
高考出神童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专门“收容”神童的地方。从整体上看这些天才,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勿需在四年初中、三年高中的传统“晋升”道路上“煎熬”,凭借过人的智慧,他们先于同龄人敲开了大学的校门。
可这些神童进入大学之后,真的如人们所料最终成为某某领域的顶尖高手了吗?实际上,神童们不缺分数,而是缺综合素质。某些考试天才只不过是现代版的《伤仲永》罢了,出家的宁铂、“精神病患者”干政、入学后沉迷地电脑的廖崴等都是典型。由此,神童大学生现象有时候会被人诟病为是一种激进的教育方式。笔者觉得,神童进大学不仅可能会影响到天才的人生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跟大学自主招生的政策是矛盾的。
近年来,大学自主招生一直是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个热点。自2003年起至今,允许自主招生的大学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被赋予的自主招生权限也越来越大。例如,自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再设定5%的上限,而今年全国共有76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选拨优秀人才。
自主招生政策的日益宽松,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该举措的可操作性,还表明了教育部门决心转变高校人才选拨模式的决心。可以说,在目前看来,坚持放权给高校的自主招生范式是体现“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创新人才选拔专业培养需要”的一条可行之路。
进一步讲,“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打破了唯高考成绩是从的传统方式,重视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行等新内涵使得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反观神童大学生,十几岁的神童升大学映射出的是以学习成绩优劣来判断学生是否是可塑之才的培养思路,完全是在跟自主招生不唯成绩论的取向唱反调。
因此,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出发点去思考,该不该让高考神童进入大学深造成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探讨的问题。既不能耽误神童成长的机会,更不可让神童们砸了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招牌,扇大学自主招生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