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非诚勿扰 ” 设计了谁 又被谁设计

   2015-04-08 网络网友42
核心提示:见下文

 

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刘勇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督导

 

上海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总干事

 

吴国源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专家调查档案

 

不断爆出争议话题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短短几个月内收视率不断飙升。拜金女、宝马男等参与节目的嘉宾一夜走红。当无数声音质疑嘉宾们参加节目的动机时,我们不禁要问,为节节攀升的收视率作出巨大贡献的观众们,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态守在电视机前?通过专家的分析,我们多少了解到了一些节目吸引人的原因,不过这些精心的设计似乎与其相亲的主题并无关系。参与的嘉宾和看电视的观众,都被“设计”了!

 

事件回放

 

在百度搜索风云榜上,“非诚勿扰”一直高居榜首,每天约有18万人搜索这个关键词。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尖锐的话语与大胆的讨论从未停歇。

 

被网民冠以“拜金女”外号的马诺成为众矢之的。这个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从不掩饰对金钱的渴求。她会直接问台上的男生:“你家有钱么?”对于长相平平的男生则公然说:“请导播放首《解脱》,让他下去吧。”一名爱好骑自行车的无业男生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

 

制片人王刚希望,这场“真人秀”能给所有人一个敞开心扉的机会,虽然节目组并不赞同“拜金”等说法,但作为真实的体现,每一名嘉宾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

 

迎合了公众的好奇心

 

男女婚配始终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事情。过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组成了家庭。随着自由恋爱为包办婚姻松了绑,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个人会成为一对?彼此是怎么接受对方的?尤其是那些时代的热点群体们,他们的恋爱和择偶情况是怎么样的?人们的好奇心理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心理,而且这种心理会随着欲知事件发生的临近或是长期得不到解答而越发激烈。

 

刘勇分析说,社会公众所持有的诸多疑问成为了电视编导吸引观众眼球的核心元素。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可以看到很多的符合时代特色的人物。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又能引起大量观众的共鸣,很多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会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到节目中人物的身上,推测一下自己或亲友的择偶方向。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是虚拟的推测无形中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充分利用男女的不同购物模式

 

虽然《非诚勿扰》是一档相亲速配的节目,但在刘勇看来,其形式上非常贴合男女购物时的不同行为特质。男性购物时更多是关注于商品的外表,出于男性被社会所赋予的特殊性——自尊、坚毅等,男性多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考量和评估,一旦确定后便不会更多地去询问比较,只要是处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便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而仔细比较则是在他们使用的时候慢慢去体会。

 

在节目中,男嘉宾早在节目开始时就已经选定了自己心仪的对象,虽然最终并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但是那种选择的过程却极大地满足男性的征服欲。无论最终是否能如愿以偿,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就足以让男性感觉到一种满足了。

 

和男性不同,女性购物是要对物品的多个方面详细了解后才会做出决定。编导很好地理解了这两种不同的择友方式。于是,在节目的设计上,我们看到男嘉宾在不断呈现自己的一些特质,而女嘉宾则是在细细地比较各种特质同自己的适合程度。

 

选择表演型人格的参与者

 

从马诺到朱真芳,《非诚勿扰》里的话题女嘉宾们大多都有着表演型人格的特质。她们会被选中长久地占据舞台,绝不是偶然。

 

吴国源分析说:“这些女嘉宾除了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外,还经常替别人讲话,发表意见,马诺就是个典型。她反应很快,而且受暗示性强,在节目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比较容易接受主持人、现场的心理专家等未正面表达的意思,并会按照对方所暗示的‘剧本’演出。这类人比较容易接受外界或他人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所以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一动,她们就知道该我上场了。”

 

镜头中,马诺言语夸张,可是,一些细节也暴露了她内心的自卑感和紧张感。吴国源分析道:“在节目中有一个这样的细节,马诺说‘宁可在宝马中哭泣’的时候的肢体语言。她说完这话之后,两脚交叉站立,双腿绷得很紧,双手交叉在背后。这其实说明,讲出如此极端的话,她自己也觉得有些不自在和紧张。这个肢体语言是内在冲突的表示。同时,在之后有一小段时间里,她没有话。”

 

非黑即白的命题让本我大暴露

 

女嘉宾们“挑战极限”的言行,打破了大多数人社会生活中的定规,激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应。拥护者会感觉她们做了自己做不到、说不出的真实。而提出反对的,其实是自我在对本我的猖狂和突破规则进行协调、控制、管理。节目刻意设计了很多极端的人和情况,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和发掘每个人内心都有的阴暗面或者积极面。正是在这些突破人们日常的人格界限的命题下,才“顺理成章”地造就了“说真话”、“有个性”的话题嘉宾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75501.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