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实施60周年
祖孙三代的结婚回忆,展示了婚姻法实施60年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婚姻历程。
从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至今,婚姻法已经走过了60年历程。从立法到现在经历两次修改,婚姻法的逐渐完善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鉴证。婚姻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甜蜜美满的婚姻这个法律是幸福的基石,对于背叛虚伪的婚姻这部法律又是正义的主持者。今日市民周腊梅就讲述了她家祖孙三代结婚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她的家人身上的故事,告诉大家婚姻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周腊梅看来,60年婚姻法的变迁,改变着许多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不过周腊梅认为,无论60年婚姻法如何变迁,如何树立婚姻自由的观念。婚姻法保障人们甜蜜婚姻的本质依然没有变化,对于那些热爱生活,维护婚姻的人们来说,婚姻法永远都是婚姻幸福的保障,这点他们家的结婚故事就是证明。
爷爷奶奶:没有结婚证
爷爷:周惠南 90岁 奶奶:高桂芳 91岁 1937年结婚
爷爷是个读书人,他年轻的时候在我们老家陕西榆林的一所中学读书。1937年,爷爷16岁,那年还在学堂读书的他收到了一封家书催促他赶紧回家结婚。爷爷说,在结婚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新娘子长的啥样,他父亲给他的描述是新媳妇是邻村的,长的水灵灵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爷爷没敢迟疑就放弃了学业回到家中完婚。当年爷爷家家境很好,所以娶媳妇的场面很热闹。四个人抬着花轿前面吹吹打打就到了奶奶家,奶奶穿着红裙子戴着凤冠就上了花桥。拜天地、入洞房,爷爷奶奶的婚礼每一项都很传统。
爷爷说,当年他们结婚可没有结婚证,都是包办婚姻,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有些封建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50年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他们也没有去补办结婚证,能证明爷爷奶奶是夫妻关系的只有户口本,户口本上爷爷奶奶的关系是配偶。在这之后的岁月里,爷爷奶奶的日子过得很苦,爷爷曾到金昌的农场劳动,奶奶则在家里照顾一大家子人。为了让爷爷能生活的好一点,奶奶总是从自己嘴里省吃的,攒下之后送到金昌去。经历了这样相濡以沫的岁月,他们的婚姻很幸福,直到现在爷爷奶奶还是相互体谅,相互搀扶,带给我们这些晚辈很多感动。
父亲母亲:没有办婚宴
父亲:周安林 母亲:何月娥 1964年结婚
父亲是爷爷的长子,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到了结婚年龄,却因为身在农村没有找到适合的对象。父亲说,那个年代虽然倡导婚姻自由,可是没有找到对象。还是要托亲戚们介绍,我母亲就是亲戚介绍的,和爷爷相比,父亲至少在结婚前见到了母亲。父亲和母亲见面后就张罗着结婚。母亲说,那个年代结婚可不纯粹是个人的事情,首先要组织同意才有可能结婚。他们结婚的时候,首先是双方的单位开介绍信,开了介绍信就等于单位同意可以结婚了。说到结婚,父母都觉得他们的婚礼很寒碜,由于太穷几乎就没有像样的家具,如果说有家电就是手电筒了!父母结婚之后还是在陕西劳动,后来他们也没能来兰州,而是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在母亲陪嫁的箱底有一个他们一直珍藏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结婚证,父母的结婚证和现在不一样,他们的结婚证像个奖状,上面没照片只有名字。母亲一直说,结婚证他们要好好收藏,这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起走过的鉴证。
我:结婚时候很气派
我:周腊梅 我丈夫:张健 1998年结婚
母亲说她没有办婚礼,她的女儿一定要办个气派的婚礼。我和丈夫的结婚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闪婚”,我们认识3个月就结婚了,我感觉这也是缘分到了。
结婚时,丈夫找了13辆车,组成车队来迎娶我,这一点母亲很满意,她说车队浩浩荡荡的,感觉很有气势。我们办婚宴之前,就领取了结婚证,因为在婚宴上,我们的结婚证会被当成甜蜜和幸福的象征由证婚人宣读。我们的婚宴和现在比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在10年前,我们不像现在的女孩这样关注车子,房子。我们只要求家用电器、家具差不多就可以结婚了,直到现在我还和婆婆住在一起,不过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只要我和丈夫相爱,一切都很美好。现在我们的孩子都10岁了,我感觉很幸福。对于我来说,结婚证不仅是甜蜜的见证,也会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