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警惕:“猪流感”走了 “羊流感”来了

   2015-04-07 网络网友23
核心提示:见下文

  对于有宝宝的父母来说今年是不平静的一年,继出现了禽流感、猪流感、狗流感、甲型H1N1流感,现在竟然又出现了羊流感。什么是羊流感?我们来了解关于羊流感的新闻,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宝宝该如何预防,下面有健康专家来一一解答。

  一、荷兰爆发“羊流感” 2300人被感染已死亡6人

  据最近报道,在遭到禽流感和甲型流感的侵袭之后,荷兰日前发现新型流感传播迹象,这种新型流感被称为“羊流感”。当地媒体称,至今已经有2300人感染这种流感,目前已知的6名死亡患者都伴有其他健康问题。荷兰农业部证实,目前受到侵袭的农场大约有55至358个,主要集中在艾恩德霍芬市和蒂尔堡市。据《荷兰新闻》从农业部获得的消息称,将统一宰杀可能染病的绵羊和山羊,大约涉及15000头至20000头,主要为山羊。

  荷兰国家公共健康研究院发言人鲁尔·考廷奥说:羊流感主要的侵袭对象为绵羊和山羊,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流感可以在人际间传播。羊流感暴发的罪魁祸首是养羊农场的盲目扩张。荷兰1995年时约有7600只山羊,现在已增长到35万只。目前,其他欧洲国家尚无病例报告。这是一则让人猝不及防的消息,继禽流感、“猪流感”在全球范围肆虐之后,这个“羊流感”正在引起新的关注。这次的疫情似乎夜之间就传播开来,没有谁不为之忧虑。由动物导致的疾病所发展的态势仿佛正如哲学家休谟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

  二、什么是羊流感症状?到底和流感有什么不一样呢?

  “羊流感”又称“Q型流感”,并不是真正的流感,由病原微生物贝纳氏柯克斯体引起,主要的侵袭对象为绵羊和山羊,能造成绵羊和山羊自发性流产,并能够通过牲畜传染给人类,人感染后一般称为“Q热”,为一种常见疾病,并不是新型疾病。全世界和我国都曾有病例报告,我国吉林、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广西、福建、贵州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的记载。

  这个流感季里,这种由“贝纳氏柯克斯体”引发的羊流感和由病毒引发的甲流有什么不同?是否会造成大范围传播?微生物引发流感伤害逊于病毒性,据媒体报道,羊流感也叫Q型流感,主要侵袭对象是绵羊、山羊。这种流感是由“贝纳氏柯克斯体”引起的,并可传染给人。“由‘贝纳氏柯克斯体’引起的流感和病毒引起的流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健康专家说。由“贝纳氏柯克斯体”引起的流感,抗生素、消炎药就有效,而病毒引起的流感抗生素是治不了的,因为没效果,只能用达菲这样的药物。从严重程度上来看,“贝纳氏柯克斯体”所引发的流感弱一些,因此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手段会比较多,只要不是多重耐药菌,抗菌药就能治疗,效果也会很理想。此外,从可控的层面来讲,“贝纳氏柯克斯体”引起的流感也比病毒引起的流感要容易控制些。

  三、健康人感染羊流感症状
    
  一般人感染"羊流感"的症状为头部剧痛、出汗、感觉寒冷、肌肉酸痛、心跳缓慢和疲劳。急性流感大约持续14天,而慢性流感甚至可能长达2年之久。该流感还有可能引起呼吸及心肺系统的疾病。

  人感染后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潜伏期一般为2~4周,感染后出现头部剧痛、出汗、感觉寒冷、肌肉酸痛、心跳缓慢和疲劳等症状,与流感样症状类似。急性大约持续14天,而慢性甚至可能长达2年之久。还有可能引起呼吸及心肺系统的疾病。轻者可自愈,重症病例会并发肺炎、肝炎、心内膜炎等,病后有一定持久免疫力。

  四.如何预防“羊流感”?
  
  羊流感和猪流感差不多,都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只要保护好呼吸道,无论什么流感都不会感染的。  

  1.避免接触感染源,不食来路不明的羊肉等制品,避免带宝宝去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少去公共场所,卧室注意通风消毒。
  
  2.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
 
  3.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友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网友。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73579.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