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山东市区业余剧团生存艰难 包个车费就是商演

   2012-12-04 294
核心提示: 欢庆网12月4日消息:青岛市区自古属即墨辖区内,在中国几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柳腔是以即墨为主要传播地的剧种,也可以说柳
       欢庆网12月4日消息 青岛市区自古属即墨辖区内,在中国几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柳腔是以即墨为主要传播地的剧种,也可以说柳腔是即墨的地方戏,也就成了青岛的地方戏。诗人、剧作家贺敬之曾有“杯接田单饮老酒 ,醉人乡音听柳腔”的诗句传世。柳腔这一醉人的乡音 ,经历过繁华和低谷 ,现在仍旧为区域局限性带来的困境,努力寻求新的生机。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市南区一家养老院的活动室里传出阵阵密集的鼓点和婉转细腻的唱腔,台下二十多位老年人喜滋滋地看着台上正在上演的柳腔经典剧目,演员们宜喜宜嗔,生动的表演牵动着老人们脸上的表情。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台上这几位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的演员跟台下观众的年龄其实相差无几,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他们可以在台上一跪就是半个小时。
 
  最年轻的演员六十岁
 
  青岛市市北文化馆茂柳腔艺术团,是目前青岛市区内唯一一个可以表演柳腔的戏剧团体,每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到养老机构、社区、农村进行义演。茂柳腔艺术团的团长孙为臣同时也是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今年也已经60岁了。
 
  “其实我是两年前退休后才正式开始学戏的,以前顶多是个爱好者。”在台下候场的孙团长一身红色的状元袍,脸上厚厚的油彩也没有遮住眼角隐隐的皱纹,他笑着告诉记者,艺术团目前有演职人员十六人,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而他们每天面对的观众也大多是老年人。
 
  孙为臣将自己加入茂柳腔艺术团的经历归结为“缘分”两个字。据他介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青岛有正规的茂腔剧团和柳腔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演员们也都转了行,现在的市北区茂柳腔剧团的演员中有四位都是当年在这两个剧团里呆过的专业演员,在四位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批茂腔、柳腔的爱好者们才走到一起成立了这个小小的艺术团。
 
  包车费的就算商演
 
  “我们这些人唱戏不为出名,也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图个自己高兴,图个让更多人高兴。给企业开幕唱一天也算一场,到养老院义演也算一场,这样算下来,一年下来也有近两百场演出。”孙团长口中的这个数字着实让记者有些吃惊。但这二百场的演出费,听着却让人心酸:“给出来回车费的就是商业演出,自己出车费餐费的就是义演。”
 
  “你知道大伙儿为啥让我当团长,就是因为我年轻,有辆车 ,能到处张罗着找场地、联系演出。”可以说艺术团的成员们从来没从演出得到过一分钱,相反,服装、道具化妆品都得自己掏钱买,孙为臣以自己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进团两年服装、油费加起来平均一年自己花在唱戏上的钱就有八千元。“你说不让我们唱,那可得憋死了,像我们团里年纪最长,舞台经验最丰富的曾淑贞老师,今年已经74岁,平时身体不好整天躺着都怎么不出门,可只要你一跟她说有演出要上台,老太太一骨碌就能从床上爬起来,台上一唱就是一个小时也不带累的。这心情一好啊,什么病都没了!”据了解,团里的十几位老人有住老西镇的,有住四方、李沧的,但演出不管到哪,老人们总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即使没有演出,每周艺术团也会集体排练两次,风雨无阻。
 
  度过艰难大翻身,柳腔不做“天下第一团”
 
  柳腔团体在市区的状况举步维艰,但在柳腔的家乡即墨却是另一番风景,虽然同样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萧条的十余年,但随着近年来即墨市政府的大力扶植,即墨市柳腔剧团成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2008年即墨柳腔申请非遗成功,让世人再次将目光转移到这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上;而2010年9月,在全即墨市范围内召集的20名90后柳腔小学员,不仅三年学费全免,而且一毕业马上就会纳入即墨市柳腔剧团的事业岗位编制。
 
  再次招生柳腔已经走过24年
 
  2010年,即墨市柳腔剧团在全即墨的中小学中挑选年轻学员,最后20名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入选,被送往烟台艺校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柳腔培训,2013年他们就将走出学校,回到即墨,成为柳腔的新生力量。
 
  “说起来,这批孩子算是剧团第二批政府出资的集体招生,第一次是在1986年。”现任即墨市柳腔剧团团长于正建告诉记者,自己正是在1986年即墨市柳腔剧团首批选拔的学员。两次招生之间竟相差了24年,这段漫长的岁月记载了即墨柳腔从兴到衰,如今又逐渐复苏的历史,也几乎让演员断档的情况出现在青岛地区唯一的传统剧种中。
 
  “1990年到2000年那十年里,可以说是柳腔最为艰难的十年。受新兴起的现代歌舞的影响,全国的地方戏都在走下坡路,衰败的不仅仅是咱们柳腔。”于正建介绍,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演出、也没有政府拨款,剧团很难维系,演员长期放假,发不出工资,很多人都选择了转行,原本四五十人的剧团最后就只剩下了十几个人。“那时候有去干商业的、有干个体的,最惋惜的是一些挑大梁的主要演员都离开了剧团。”
 
  一年130场送戏计划110场是柳腔
 
  经历了十余年的低谷,2005年前后即墨柳腔剧团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剧团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变为全额拨款单位。随后他们的办公条件也大为改善。2010年柳腔剧团离开了中山街上破旧不堪的旧址,迁入了全新的即墨市文化中心,不仅拥有整栋大楼的管理权,楼上还配备了能容纳600名观众的现代化剧场,以及600平米的演员排练场。这一鸟枪换炮的变化对剧团的演员们而言是莫大的褒奖。
 
  “现在演员们的待遇好,团里的硬件设施上去了,大家又可以专心演出、专心创作了,看到团里有了这么好的发展,很多过去离开的演员又都想回来了。”在于团长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即墨市文化部门全年送戏下乡的计划表,总共130场下乡演出中“柳腔”就占了110场,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一地方剧种是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演了156场,预计今年全年会超过200场。”于正建说演出密集的时候最多一天要演三场,到了周末经常是两天五场,演员们一周一天休息都保证不了。虽然即墨市柳腔剧团是全国唯一一个柳腔专业表演团体,但为了能够为柳腔营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剧团总会定期派专业演员到这些庄户剧团进行义务指导。“举办庄户剧团汇演、成立柳腔戏迷俱乐部、在小学设立柳腔培训班,我们目前推行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更大范围地培养观众。”
 
  不愿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虽然近几年,柳腔在即墨地区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但地域的限制一直还是困扰即墨柳腔剧团的首要问题。“柳腔大多使用的是即墨方言,所以其他地区的观众在接受度上就差一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明年推出一台精品新戏,力争能在全省做一次巡回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柳腔。”
 
  即墨市柳腔剧团,1956年创立,1959年应邀入京,三度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割袍》、《赵美容观灯》等剧目,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2年,在文化部艺术局举办了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那次展演后,即墨柳腔剧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天下第一团”称号。在于正建眼中,这些已经都是往日的辉煌,而在参观即墨柳腔剧团的过程中记者也并没有看到那面写有“天下第一团”的锦旗,当记者向于团长问起此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以为这"天下第一团"是好事儿啊?这就意味着全国就咱们这一个柳腔剧团了,这个戏剧种类要濒临绝种了!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唱柳腔的来说,根本不想当什么天下第一团,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全国各地都有柳腔剧团,这才说明这个剧种发展得好,到那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高兴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6126.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 huanq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