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高朋满座,“粤韵飞扬”广东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广东民族乐团为1600余名首都观众送上一台 极具岭南特色的音乐会,赢得了满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9月3日上午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音乐会带来了一股岭南新风。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展示广东民族音乐创作的优秀成果,广东民族乐团精心策划创作了一台极具岭南特色的音乐会。音乐会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 省文化厅主办,充分展现了乐团在专业性与普及性、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职业化发展道路上,为推广与弘扬岭南音乐所作出的又一次可贵的努力。
当晚, 1600多名首都观众陶醉在浓郁的岭南音乐里。每一首曲目演奏结束时,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表示,音乐会观众素质非常高。
音乐会在一曲《赛龙夺锦》中拉开帷幕。这是一曲流传广泛的广东音乐代表作,乐曲以端午节龙舟竞渡为题材,用音乐生动地描述了你追我赶、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广东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龙舟竞渡的现场。
在随后近两小时的演出中,广东民族乐团共演奏了11首曲目。这些曲目汇集了国内著名作曲家和后起之秀的精心之作,如王丹红的二胡与乐队的《弦意岭南》、房晓敏的民族管弦乐《花朝月夕》、邹航的新潮州锣鼓乐《佛跳墙》以及常平的乐队协奏曲《粤风》等。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岭南音乐的基调,在创作观念上还运用了现代音乐元素,将西洋管弦乐直接引进到民族管弦乐队中。如《花朝月夕》采用了广东音乐《汉 宫秋月》的音乐素材,《佛跳墙》生动地再现了潮汕地区古老的“二四谱”唱念读音;再如《粤风》以西方管弦乐的乐队协奏曲,充分呈现出民族乐队应有的音乐表 现力。
音乐会的曲目极具岭南特色,现场观众从中既欣赏到了广东地方特色乐器组合“五架头”的精彩演奏,又领略到潮州大锣鼓的刚柔相济、跌宕有致,还体味到客家汉乐《迎仙客》的典雅优美、古朴大方。
本场音乐会阵容强大,乐队人数达到80多人。乐团在传统民族管弦乐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增强了低音声部,如在拉弦组中增加了大胡,在弹拨组增 加了低音大阮,在管乐组中加入了低音喉管,在打击乐组中增加了低音木琴等,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和声织体更加厚实、饱满。在个别特色乐器上,乐团从作曲 技法及配器手法上想办法,解决了唢呐声“刺耳”的传统印象,使得唢呐声完全融入乐队整体的音响效果,既保留了传统民族乐器的特色,又增强了乐队音响的和谐 性。
本场音乐会所有演奏者均是来自广东民族乐团的优秀演奏家,如陈佐辉、曹玉荣、伍国忠、潘伟文等。乐团首席、著名胡琴演奏家曹玉荣用6种胡琴(二胡、 广东高胡、乐队高胡、潮州二弦、汉乐头弦、京胡)演绎了风格独特的岭南音乐,展示出高超的技巧。被誉为“最新一代粤曲星腔传人”的著名粤曲平喉演唱家梁玉 嵘献上经典粤曲《彩云追月》,著名高胡演奏家卜灿荣演出了最具广东风味的高胡曲《雨打芭蕉》。
在9月3日上午举行的音乐会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们也对这场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表示衷心的祝贺。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认为,音乐会经过 精心策划和设计,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丰富,既有独奏,也有协奏;既有传统广东音乐,也有改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还有专门新创作的音乐,内容丰富, 含金量很高。
“太感动了!”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李真贵在看完演出后表示:“我已经70多岁了,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看过很多很多,能感动我的音乐不多,但是我确实被广东音乐感动了。例如《五架头连环扣》就改编得非常好,色彩特别丰富,传统的五架头与乐队合奏,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则称其“带来一股岭南新风,感觉非常亲切。背后有很多让大家回味的东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主任,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刘文金则用“出乎意料”表达他的感受,他认为广东民族乐团的节目相当丰富和多彩。
著名音乐评论家于庆新则评价说,音乐会既坚持传统又勇于创新,体现了传统音乐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体现了“继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