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成绩又引起了新的话题:在当今文化消费如此多元的市场浪潮中,北京人艺是如何抗住代表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品质的这面大旗,并将其发扬光大 的?昨天下午,在“北京人艺2012上海演出创作评论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传统并不等于守旧,传承与发展,正是北京人艺成立60年后仍保持旺盛艺术 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坚守创作传统
“在北京人艺的节目单里,我们找不到现在流行的‘某某领衔’、‘某某制作’等抓人眼球的字眼和夸张的宣传语,只有规规矩矩的排名和介绍,这就是北京人艺几十年来一贯的‘范儿’。”北京人艺在细节上也毫不放松自我要求的“坚持”,让与会专家十分感慨。
在过去一个甲子中,北京人艺创作了大量经典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现任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上任之初曾说过:北京人艺要守住现 实主义这个魂。此次来沪演出的剧目,无论是讲述知识分子跌宕命运的《知己》,还是描绘小人物群像的《窝头会馆》,无不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芒。“话剧既是语 言的艺术,也是文学的艺术”,这是北京人艺坚持的艺术品格。正是对老一辈艺术家风格的传承,才成就了北京人艺这块全国话剧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要使这块金字招牌不褪色,不但需要一大批优秀剧目的支撑,更需要一代代话剧人才的坚守。这种坚守,不但体现在对表演风格的延续上,更体现在对艺 术神圣的尊重和肯定上。有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去北京人艺找一位演员,却被告知演员正在排练,任何人不得进入排练厅。于是他只能在排练厅外等到排 练结束。这样的工作氛围,全国也许找不到第二家。正是这份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传承下来的对艺术的敬畏精神,才使北京人艺屹立60年不倒。
传统并非守旧
在坚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如何能吸引如今面对多元文化选择的观众?这是所有传统艺术院团都要思考的问题。不少观看了本次来沪演出的专家发现,北京 人艺在坚持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已经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与艺术观,走出了一条新路。“《知己》的大幕一拉开,从舞台上的场景和演员的精气神中,我们可 以看到《茶馆》的影子,但又不是《茶馆》的样子;而在《窝头会馆》里,我们能感受到《龙须沟》的韵味,但又绝对不是《龙须沟》的翻版。”
坚持传统并不等于守旧,北京人艺在传统话剧的风格中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使演出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本次来沪演出的5个剧目中,只有《原野》是 曹禺的经典作品,《知己》、《关系》等剧目都是近年来的原创作品,而《我爱桃花》更是近期推出的实验话剧。即使是曹禺的《原野》,也被重新演绎并赋予新的 精神内涵。与旧版相比,新版《原野》更加突出了人性复杂性的表达。有专家指出,北京人艺所坚持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包容的。这种包容,不 但体现在剧目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多种表现手法的吸纳、融合上,体现在将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表演风格糅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引进新的编剧人才。2010 年,人艺聘请刘恒、邹静之等10位剧作家为“北京人艺荣誉编剧”。正是这种全国院团少有的将编剧推向台前的做法,才保证了北京人艺在原创剧本奇缺的今天, 能不断地推出全新的原创剧目。
“戏比天大”是北京人艺的信条。在这样的原则下,北京人艺坚守传统、拒绝诱惑、敢于创新,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