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幺妹”演出队伍中有3名主角,“车幺 妹”位于队伍中间,站在1米多长的五彩“旱船”中,靠身体托着船,只露出双脚;旁边是拿着船桨的“艄公”,随着锣鼓的节拍左右划桨;节目中最受欢迎的是 “逗幺妹”这个角色,表演者位于队伍最前面,带着笑和尚面具,手拿彩色大折扇,做出各种诙谐的动作。3名主角身后有10来名秧歌队员,他们手舞彩带,迈着 轻盈的步伐翩翩起舞。队伍的最后面是3名锣鼓手,敲打铿锵的鼓点为节目伴奏。
“每当逢年过节或镇上有喜事时,我们都会开展演出。”当天,演出活动结束后,“车幺妹”的扮演者赵碧芳告诉笔者,“车幺妹”健身娱乐队的队员平均年龄55岁,队员经常在镇上进行演出。
68岁的杜忠远在“车幺妹”健身娱乐队中担任鼓手,也是这支队伍主要的组织者、策划者、编排者。他是镇上的石雕工匠,以前当过文艺宣传队队长。他说,相 传“车幺妹”这种表演形式始于明崇祯年间,在北方民间盛行,何时传入嘉陵的,没有确切的时间。上世纪50年代左右,那时候他还是小孩,逢年过节在集市上都 能看到“车幺妹”的表演,而且深受群众的欢迎,“车幺妹”给他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车幺妹”的“芳影”一直萦绕在杜忠远的心间,为打开这段封存已久的记忆,2004年,他与镇上几个老友商量后,决定组建一支中老年健身娱乐队,以表演“车幺妹”为主,不但为了自己,也为了让大家关注传统艺术。
一路走来,“车幺妹”健身娱乐队现有队员21人,不但演出所需的参演人员数量有保障,还有替补队员。“我们进行演出,不以盈利为目的。”40岁的冯永福 和39岁的妻子赵碧芬,他们是“夫妻档”,也是队伍中的少壮派,他们不但要进行演出,还要负责联系商业演出,赚点经费,让队伍能运转下去。
“刚组建队伍时,音响、锣鼓等设备都是队员们集资购买的,‘旱船’等道具都是我们自己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冯永福边修补着“旱船”边说,去年下半年, 部分道具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早已破烂不堪,为添置新道具,队伍开始涉足商演,但较之于队伍的开销来说,商演收入仍然是杯水车薪。
其 实,能不能盈利并不是队员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能让“车幺妹”这种表演形式能与时俱进,特别是被年轻人所接受。“现在,我们队伍是‘后继无 人’。”杜忠远说,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所致,令一方面,也说明年轻人对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就要求在艺术表现形式求新求 变,这样才能让我们喜爱的东西,得到更多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