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会》:生僻经典引爆市场
近期,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假面舞会》一经上演,场场爆满,对于这家自制剧目历史仅四年的新生剧院来说,可谓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威尔第中 期作品在西方久演不衰,而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假面舞会》相对生僻,其知名度远不如《图兰朵》或《卡门》。但该剧却获得了远超预期的良好反馈,包括戴 玉强、廖昌永及女高音和慧等在内的中国组演员,让外国歌唱家都略显逊色。
《假面舞会》的一票难求让普通观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歌剧市场的火热态势。“歌剧似乎是一下就从冷门变成热门。”欣赏过《假面舞会》的一位观众表示,原本只听听古典音乐的他,今年破天荒地接连看了两部歌剧。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歌剧市场的“大户”。今年年内,大剧院引进和自制的歌剧演出剧目就有20个之多,共计演出88场。庞大的演出场次和制作体量, 让国内外音乐界为之惊叹。而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看来,变化绝非偶然,正是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底正式开始运营以来歌剧制作的集中爆发。
有的放矢:精准定位歌剧市场
归结经验,《假面舞会》的成功离不开精准的市场营销。作为常态化演出运营机构,大剧院一年商业演出800场左右,另有500场公益演出,售出约 270万张票。如此巨大的演出量,演出排在哪些天、最高票价和最低票价定多少、不同的分销渠道适合销售哪种演出票,这都是国家大剧院市场部部长王威需要考 虑的问题。
“大剧院与市场对接,需要依靠庞大的数据分析样本。”王威解释,“也就是剧目种类、题材、演出规模等因素不同时票务销售的变化数据。”据王威介 绍,原本歌剧演出的上座率在65%-70%之间,目前的上座率能达到80%,如《漂泊的荷兰人》上座率88%,《假面舞会》84%,《托斯卡》达到 85%。今年几部重点戏,普遍比去年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上半年国家大剧院共演出10部歌剧,以每场8000张票,平均80%的上座率计算,将有6万多张票 的样本。“用样本分析指导定价,什么时段出票最多,哪种价位出票最好,何时上演市场反馈最迅速,以及套票销售策略。依靠各种数据的全面采集市场信号,有的 放矢设计销售策略。”王威说。
深化市场:培养潜在消费群
“市场火了,消费者愿意为歌剧买票了,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王威说,“那就是目前很多人走进歌剧院还仅仅是作为社会行为来参与,而非为欣赏艺术。这个过程必须经历,先走进来,坐下听,才能慢慢感受它的不同。”
据了解,国家大剧院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每年设置了1000场艺术教育活动,并在国家大剧院官网开通古典音乐频道,以便消费者用各种方式来了解歌剧。
“歌剧仅走高端路线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那会让歌剧艺术与当代人之间产生断层,导致歌剧在大部分人群中缺乏吸引力。”李志祥说,“应该承认, 创作者的爱好与群众是有所不同的,缩短与群众的距离,用贴近群众的手法来贴近歌剧演出的规格和档次,让歌剧既能走市场,也能赢得观众的心。”
中国题材:“短”在哪里
从产品到市场营销都日臻成熟,国内歌剧市场似乎一片繁荣,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歌剧题材比例严重失衡,西洋经典歌剧有着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国民 族原创相对势单力孤。以国家大剧院为例,至今完成的19部独立自制歌剧作品中,西洋经典歌剧占15部,中国题材自制剧目仅4部。
这与歌剧独特的艺术规律不无关系,制作西洋经典歌剧,可调配的资源相对丰富,不仅仅是导演和演员,更有专业的主创团队,而发展本土题材歌剧则要 面临更大的困难。李志祥坦言,目前自制剧生产流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钢琴指导和舞台监督为例,一部歌剧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行当国内稀缺,“我们只有钢琴 伴奏,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差距可想而知。舞台监督也是如此。专业的歌剧舞台监督不仅要懂舞美,更要懂音乐、会看总谱,才能严丝合缝把握每个场景切换,这要 细化到每个音节。”李志祥说。
诸如以上两方面的短板,使得大剧院的自制剧在有外援、可借鉴的西洋经典方面尚有可为,而在中国题材创作上则明显滞后。
“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与任何知名剧团合作,大剧院都要参与制作,从舞美设计到中国组演员配置,不断培养提高制作和演出 力量。”李志祥表示,“一旦我们拥有一批自己的院藏剧目,拥有自己的版权,我们将在艺术品质、演出档期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