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和16日,中国首部盲人朗诵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先后在国话先锋剧场和朝阳文化馆9剧场演出;之后赴东莞、深圳、武汉、长沙、南昌等地进行公益巡演。全国巡演之后,该剧还将再次回到北京舞台,在国话先锋剧场演出。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话剧,剧中所有角色都由社会报名公开选拔出的非表演职业的视障人士担任。该剧编剧、曾和冯至和季羡林等大学者有过亲身交往的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将这部自己晚年倾心之作的演出权,无偿授权给主办方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用于盲人话剧公益演出;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先生担任监制;国家话剧院国家著名演员梁国庆以文化志愿者身份担任艺术总监、导演;著名影视演员郑铮担任制作总监。该剧演出时,年近八旬的童道明两次亲临现场观看,并表示“非常荣幸我的剧本能够由盲人艺术家演出。当他们说出‘光明会回来的’台词时,任何一个明眼人都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激情。”
更为难得的是,16日演出时,在北欧旅行的冯至女儿冯姚平特意赶回北京,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她激动地说:“听说盲人艺术家来演《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这个戏,我非来不可!我非常非常感动,因为他们的演出,体现了我父亲文章中所说的精神——‘一个人不管怎样,都不能失去尊严!’我父亲在天有灵,如果知道童老师的剧本能够被盲人艺术家演出,也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盲人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此次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的11名演员全部是视障人士。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募,层层筛选,最后将脱颖而出的报名者汇集北京,进行集中培训和训练。这些盲人演员来自全国各地,有农民、按摩医师、药剂师、小卖店主、老师、学生、网络电台主持人,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67岁,但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会聚到一起。
看不见不是困难
可爱的志愿者小姑娘在敲戴培新住的房间门时,口中喊着的是“冯老”。在盲人版《塞纳河少女的面模》中扮演主人公冯至的戴培新豪爽地笑着打开房门,把我们请进房间。
45岁的戴培新,生活中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演出时,当身穿白衬衫、西服背心、戴着茶色墨镜的他第一个出现在舞台上,无论形象还是台词,都会让人忘记这是一个非职业的盲人演员,而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诗人学者。大段诗一样的台词,他始终洋溢着激情;戏的尾声,他说:“我以为我是个不错的水手。”然后将大把诗稿撒向天空,坚定地转身离去,向人们告别,却留下更多回味。
24岁之前,他是山东青岛一名出名的歌手,然而,一场事故使他双目失明。骄傲的他在绝望之中,曾几次来到海边想结束生命。幸好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一纸招生简章让他重拾信心,通过拼命学习,戴培新如愿进入学院专攻声乐。如今,多才多艺的他是吉林省残联职业培训中心的副教授;而且从1993年开始就代表国家和吉林省参加过各种比赛,在世界盲人运动会、亚运会等比赛中获得过铅球、铁饼等项目30余枚金牌;还曾多次获得全国盲人歌手大赛一等奖。
生活中,戴培新也不像别的盲人演员一样除了排练和演出基本都在招待所房间里不出去,他总是往外跑。他的人生态度就是“没吃过的都要去尝尝,没去过的都要去走走,没体验过的都要去感受感受。”他让志愿者陪着他去逛了故宫:“以前眼睛好的时候去过,但现在去,感受不一样。”为了感受冯至这个人物,他还去了北大燕园;10月,他还要在北京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就像第一次演话剧一样,他和失明前一样,一直挑战着自己,去尝试生命中的种种可能。
“看不见不是困难。”戴培新说,“我会用心感受生活,用爱去拥抱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