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剧场开创全国之先
安徽省话剧院的儿童剧小剧场成立于1999年,“省话的双休日儿童小剧场在全国是第一例,青岛等地的儿童剧团都前来学习。刚开始比较艰难,我们那时都要出门刷海报,5块钱一张票,小朋友就坐小板凳,但是场场爆满。”省话剧院院长助理段晓波告诉记者:“那时合肥家长还不知道儿童剧,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养,现在小剧场每场上座率都在一半以上。”
小剧场每周末演出三场儿童剧,《安徒生童话系列》等经典名作已演了100多部,不仅在合肥演,还在全国各地演,全年演出达250多场。“去年就把今年六一的档期给订了。覆盖了上海,洛阳,杭州等城市,外地演出分成两队,家里也不能停演。”
虽然辛苦,但市场的良好反馈带来了经济效益,“我们在上海在静安寺有个剧场,每月去一次演三场,跟演出公司合作每场都在创收。”与此同时,坚持为孩子创作正能量的好戏,也为省话赢得社会效益。反映留守儿童的原创剧《山里的泥鳅》,获得全国儿童剧展演二等奖,在上海一天三场连续演出一个半月好评如潮,“许多农民工的孩子看得流下了眼泪。”如今,省话双休日儿童小剧场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也成为合肥家长带孩子周末休闲的一个习惯。
让更多观众回归剧场
与儿童剧共用一个场地的省话小剧场,同时承担着话剧演出。《记忆底牌》《小话西游》《疯狂解压房》都获得良好口碑。
和北京上海的小剧场相比,合肥人对小剧场话剧了解还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段晓波说,精品意识和市场意识都在加强,“以前事业单位的体制,只管创作,但改企之后,我们也要叫卖,不能不好意思,只有让观众说好才是好。”
和省话小剧场一样,《相声周末大舞台》也在探索如何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周末相声大舞台》已经坚持了快到一年,周六晚7个节目,涵盖相声小品快板,很多演员都是80后、90后,“我们和很多外地曲艺小剧场不同,一直坚持传统曲艺形式。”合肥市曲艺团副团长夏重梁说,为了把更多观众吸引进剧场,他们尝试新媒体营销,比如开设新浪微博加大宣传,和电视台合作相声节目等等。
如今周末小剧场的兴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艺术普及和文化滋养,充分享受到文化改革的成果。但就如同段晓波说的,网络时代对文化消费的冲击,如何让更多观众回归剧场,了解舞台魅力,实现原创精品和市场回报双丰收,是段晓波和夏重梁他们正在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