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孩子成为所有人关心的问题之后,《中国孩子》已经开始抢答了。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教育题材以情景喜剧的方式,直接将故事直接打回中西方文化对撞时期,将古今历史,民俗风情,山川万物,智慧品格,系数纳入,在幽默搞笑中纵横开阖肆意驰骋,或以小见大,或博采众长,或暗藏玄机,吐故纳新,把传统文化与德智教育用夸张的艺术形式进行演绎,打造一出最有营养的儿童剧。
这部电视剧是奔着“寓教于乐”的路子走的,通篇充满诙谐机智的捧逗,人物或老或小,观念或偏或正,知识含量与处世之道互相引发冲突,而人在故事里树品格明是非,让观众在共鸣中找反思,是潜移默化的手法,所以并不说教,只讲故事并不强加于人,不让人产生逆反心。
也确实有其特色,故事独立成章,人物个性鲜明,兰香小镇变成一个微缩世界,《弟子规》《三字经》成为故事之本,老师在里面寻找文化传承之道,孩子在里面寻找处世之观,嬉笑怒骂皆是文章,吃喝拉撒都是经验,不故作高深也不妄自菲薄,在历史长河里打捞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也在现代语境下汲取新的价值取向。
而“营养”恰恰来自这点滴的聚合,每个孩子在成长中会遭遇无数的问题,家长师长都在寻求解决之道,剧中彼时所有不解和迷惑以其时代特征和当下呼应,把问题放到任何时代都同样不可回避的位置,是一个和观众一起讨论“成长”的过程。《弟子规》《三字经》的精髓时时都能找到表达的突破口,给调皮捣蛋的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明星客串则是另一种表现方式,陈建斌、方琼、那威、雷恪生……明星演员,知名主持人,各自以成熟的人气和表演,发动情景喜剧的模式,更轻易的和观众拉近距离,或整蛊或搞笑,在固定场景里把故事变得无限可能,这个过程是眼花缭乱的,充满了喜剧特质,但并不脱离实际,透着要和屏幕前的老中青观众打成一片的热闹劲。
每集二十五分钟的娱与育,在剧目形式上更贴合现代观众的收视习惯,但并未因为时长问题,削弱故事的内容含量,这是“营养”的最大特质——除了成长中遭遇的问题与明星效应,电视剧更多的纳入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民间故事,地方戏曲,四书五经,十八般武艺,从点到面的,把成长的历程和传统文化多元结合,人物和故事齐头并进,以孩子的方式提出质疑,以成人的见识给予答案,以娱乐的方式传递文化,互相扶持,无疑,这是目前最好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