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网-庆典 演出 婚庆 展览 门户

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加客服
营销方案顾问免费咨询

赖声川8小时《如梦之梦》里程碑式的作品

   2016-05-30 55
核心提示:毫无疑问,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是今年戏剧界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即使之前有《蒋公的面子》这样的黑马横空出世,但和一个学生习作的意外之喜以及关涉思想解放的话题相比,《如梦之梦》终究是以庞然大物的姿态,引起了一场更关乎戏剧本身的震动。

  毫无疑问,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是今年戏剧界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即使之前有《蒋公的面子》这样的黑马横空出世,但和一个学生习作的意外之喜以及关涉思想解放的话题相比,《如梦之梦》终究是以庞然大物的姿态,引起了一场更关乎戏剧本身的震动。

  上周末,经历了两个星期的日夜轮转,这个史无前例的演出在上海轰轰烈烈落下了帷幕。谢幕时激动的掌声喝彩,会包裹住每一个身在其中的观众和演员。而在东方艺术中心的10轮20场演出,最终收获了将近1200万元的票房,除了莲花座内1680元至2013元的最高票价有少量剩余外,所有20场演出几乎全部满座。虽然这样的数字不过是和高昂的演出成本打了个平手,但终究创造了上海乃至中国戏剧演出史上的众多第一。

  充满探索精神的一次实践

  8小时的演出时长、四面环形舞台的观剧体验,许晴、胡歌、李宇春等一线明星的加入,使得《如梦之梦》的演出拥有太多的话题。而大幕落下喧嚣散去,话题背后,也许更需要严肃的艺术评论。

  有意思的是,所有看过或者没有看过这出戏的人,当听说谁“看过”这出戏后,往往都会问一个问题:“怎么样?”

  怎么样,这是一个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太大,具有太多评述的可能、太多置评的角度。“好”或者“不好”,都不是“怎么样”的合适答案。

  面对《如梦之梦》这样一部充满雄心和野心的作品,讨论“好”或者“不好”,似乎低看了它的追求。我们也许更应该讨论,它是否足够伟大。

  然而,一切评论都是主观片面的。评价一个作品是否伟大,不同的坐标体系,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对于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而言,《如梦之梦》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一个导演充满探索精神和虔诚态度的伟大实践。在2000年的华语剧坛,这个源于学生工作坊的剧场行动,开创了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整个中国话剧史而言,《如梦之梦》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如此特殊的观剧体验、如此强大受瞩目的演员阵容,如此恢宏并充满理想主义的制作,如此具有全国影响的轰动效应,都是国内话剧舞台前所未有的。

  对于当下中国剧坛而言,《如梦之梦》是难得好看、精美的剧目,难得有如此严肃艺术追求的创作。但,你也很难说,上海话剧中心创作的《商鞅》和《艺术》、北京人艺刚来上海演出过的《窝头会馆》和《原野》,或者刚在北京演出过的《寇流兰大将军》和《白鹿原》,甚至于赖声川自己的《宝岛一村》,会不如这个戏好看,不如这个戏来的有追求。

  不同的坐标体系,不同的评判结果

  对于一部“史诗剧”而言,赖声川自己找到的比照对象是大师彼得·布鲁克9小时剧长的《摩诃婆罗多》,中国观众没有机会一睹此剧,也就无从比较。但同样庞大的体量,上海观众记忆犹新的是德国科隆歌剧院的四本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上海昆剧团连演三天的全本《牡丹亭》和连演四天的全本《长生殿》。虽然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在“史”和“诗”的境界上,这些人类史上的伟大著作,显然还是占据了更高的高度。

  有美国戏剧教父之称的罗伯特·布鲁斯汀在乌镇看完《如梦之梦》后赞叹,这个戏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世界戏剧舞台,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革命性的创造。如果你去一趟爱丁堡戏剧节或者阿维尼翁艺术节,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原来,21世纪的戏剧已经可以这样,如此超乎想象。而《如梦之梦》正是,也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叙事的方式、舞台的形态,乃至所有一切剧场呈现。但仅仅只是这些与众不同,就足以让国内的观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充满新奇。

  然而,《如梦之梦》是难得的。难得的是,赖声川是一位华人导演;这种新的形态,属于我们中国的话剧舞台;难得的是,这个戏中所有神秘主义和宗教精神的东西,都属于东方哲学。当然,最难得的是,这个戏,把所有这些难得,融合在了一起,在全世界范围,独此无二。


  从这个角度说,《如梦之梦》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想起《蒋公的面子》在收获铺天盖地赞美之际,这个戏的策划者和导演吕效平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坐标体系:“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下戏剧创作的现状,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是当前一流的戏剧之一。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戏剧的现状,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不过是一个大三学生的习作而已。”

  这是一种清醒和自省的智慧。

  关注《如梦之梦》的反响,有太多可以赞美的话语,太多可以铺陈的花絮,太多可供回味的热烈。但有时候,这也会让人忘记了,它最终是一部值得探讨评判的舞台剧,一次充满尝试探索的艺术创作。

  有时候,这种坐标评判,在烂戏如云的中国剧坛,对于《如梦之梦》并不公平。但对于历史并不那么悠久、视野并不那么开阔、创作并不那么活跃的中国戏剧而言,保持着一份不偏激、不迷信的清醒,也许更值得鼓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huanq.com/news/show-htm-itemid-422457.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huanq@huanq.com。
 
更多>同类资讯
  • hejua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