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厅里,交响乐组曲《大唐》以恢弘之势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时,全场观众对崔炳元和陕西爱乐乐团的演出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这也标志着,“长安回响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全国巡演以5场音乐会、4座城市巡演、3支交响乐团参与演出、6000余名观众到场倾听的成绩完美谢幕。
未名湖畔“长安回响”
继南京、天津、西安3地演出后,“长安回响”来到北京。
5月28日傍晚,雨后初晴的北大校园分外美丽,未名湖畔微风习习,夕阳映照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看上去宛若一幅华美的乐章。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坐落在未名湖畔,晚7点,“长安回响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全国巡演北京站的“北大专场”在这里如约奏响。
记者了解到,前来倾听此场音乐会的不仅有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还有闻讯从北京其他高校赶来的大学生。北京语言大学的大一学生叶含君和童依结伴而来,两个中文系女生兴致勃勃,因为“对唐代历史很感兴趣”,她们期望通过音乐以另一种方式直观地感受历史。叶含君觉得“这场音乐会叙事性很强,闭上眼就会看到一幅幅的画面”。
“一些曲子听上去很有趣,我很想了解曲子背后更多的故事。”说这话的是一位瘦瘦高高的女孩,她叫林洁,是台湾大学的大三学生,目前正在北大历史系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林洁通过节目单了解到此场音乐会的曲子中融入了很多西部风情的音乐元素,她很遗憾地说,“在台湾,了解西北风情的东西比较少,挺陌生的,不过直观上感觉很好听的”。
在北大的交流学习结束后,林洁打算利用暑假时间去洛阳、西安走走,“学历史的学生这些地方是必须要去的,”她笑着说,特别是西安,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啊。而这场音乐会更是激发了她对西部的好奇,“《丝路长安》里有些段落让人一听就想翩翩起舞啊,是否是借用了传说中的"胡旋舞"呢?我真想亲眼去看看!”
谢恩师,赢得满场感动
北京站的两场演出全部由陕西爱乐乐团出演,第二场的演出地点在北京音乐厅。
在乐曲不断变换的带动下,北京的观众一会儿来到盛唐的长安城和李白对诗,一会儿穿梭在陕北高原上听着信天游,一会儿又在西域的美酒和美女中沉浸不能自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流连忘返,不同的交响乐曲将观众的热情一次次激发,同时也将本次全国巡演推向高潮。
20多年前,崔炳元还是个学生,经常来北京音乐厅听音乐会。“记得有一次听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乐,我坐得很靠后,但是演奏员翻谱子的声音我都可以听到,这是我们做音乐的人最愿意来的地方。”而今,身为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爱乐乐团团长的他亲自率团来这里演奏自己的交响乐作品,崔炳元百感交集。
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副团长书伟说,“在中国交响乐作品库里,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作品太少了,崔炳元用交响乐这种国际化语言表现地方风格,写出了非常成功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比如像《大唐组曲》表现出唐朝的盛世辉煌,而《兰花花》和《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听过中国版本中最好的。”
此次全国巡演的每一站演出结束后,指挥都会请作曲家上台“说几句”,每一场崔炳元的话都很少,就是“感谢大家能来听”。而最后一场结束后,崔炳元的话多了起来,跟大家回忆起自己走上音乐这条路的历程,“而特别要感谢的就是我的两位恩师”。
崔炳元走下台,将手中的献花分别献给自己的中提琴老师杨晟和作曲老师金湘。真诚的谢师语、和恩师拥抱的场面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将对音乐会的欣赏之情延续下来,将更加热烈的掌声送给崔炳元和两位老师。
金湘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对自己学生作品的评价是“风格上厚重,西北风情浓郁,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而他对学生的要求依然严格,“还有提高的空间,希望能再进一步”。
杨晟已届84岁高龄,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老人很欣慰,“他早已超越了我,祝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