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结婚习俗,并且规定的规矩也不一样。那么,陕西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呢?
先要选择结婚吉日结婚,一般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确定结婚日子。订好日子后,女方父母就要为女儿准备结婚嫁妆,另外还有日常生活用品。男方家则要为一对新人布置新房、剪双喜、贴窗花。
婚礼前一日,要请主持婚礼的人和收礼先生;在大门、洞房门上书写喜联;请伴郎伴娘;请厨师;请做勤杂工作的亲朋好友,他们的任务是借家具、搭棚子、买东西、烧水、招待客人等等;请民间乐队接轿,轿分红轿和绿轿两种,顶为锥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挂红色绣球,由四人抬轿。解放后,轿子已慢慢消失,五十年代一般坐牲口拉的车子,六十年代一般坐自行车,七十年代坐大卡车,现在一般坐小轿车。
结婚当天一大早,新娘由伴娘梳妆打扮,穿红绸衣裙等待迎娶。新郎穿长袍礼服,头戴礼帽,披红戴花,由堂伯或堂叔、迎姑、傧相、轿夫、乐人等陪伴,骑着戴红花的马,携带“凤冠霞帔”、一把遮阳伞、大肉、莲菜及一面照娇镜来到岳父家,在一片喜庆奏乐声中,新郎为岳父母行叩头礼,入宴席。
女方伴娘为新娘戴冠披霞,穿红绣鞋,蒙上红盖头,并在伴娘搀扶下向祖先神位告别,向父母兄嫂辞行。此时此刻,新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泪如雨下,非常感人,俗称“哭嫁”或“哭轿”。
而后,在奏乐声中由兄弟背上花轿,年幼弟妹一人押轿,鞭炮声中花轿起程,乐人前边吹奏,嫁妆随后,新郎骑马走在花轿前,最后是娘家客人,形成一列长长的队伍,俗称“吃筵席的”。此时,新娘村子的父老乡亲们会拦住花轿,索要喜糖或红包,俗称闹花轿,现场气氛非常的热闹。
拜堂,俗称“拜天地”,这是整个婚礼的最高潮。由身着礼袍头戴礼帽的执事主持,而且还要喊拜堂词: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天地桌上摆香、烛、献品及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牌位;天地桌左右分别放着华县婚俗礼馍“高馍盘”。
入洞房,拜堂仪式结束后,一对新人入洞房,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互饮一杯交杯酒。随后,新娘在炕的四角摸出新郎家人放的四种干果:核桃、红枣、花生、栗子,寓意见红有喜、早生贵子。此时,新娘的弟弟以挂门帘、窗帘为名向新郎要红包,热闹耍笑,上换碗饭时端盘的人可向新娘讨红封。
回门,是婚礼的闭幕式。婚后第三天,若遇单日推后一天,新郎新娘带十二个馍、烟酒等礼品回娘家称“回门”,岳父母设宴席招待,女婿要给岳父母及门族的长辈行叩头礼,新娘的嫂子和姐妹要戏耍新女婿,一直热闹到黄昏,但当天必须在天黑前赶回新郎家,不能在娘家过夜。婚后十天,娘家要接新娘回去住十天,俗称“住十”。此后,新郎新娘就开始了相依相伴的婚姻生活。
花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要鸣炮;若途中两家花轿相遇(俗称撞亲),要互换手帕让道,表示互不惊扰,双方平安;若遇丧棺,就要换道,或者用红布蒙轿,在炮声中继续行进。迎亲队伍快到时会鸣炮示意,公婆就出门迎接,婆婆在长凳上放一条大红毛毯,新娘下轿后坐在毛毯上。这时,鞭炮齐鸣,一派喜庆气氛。
贺礼,俗称“行礼”。结婚之日,亲朋好友要行礼,舅、姑、姨、干爸干妈必须行很重的四样礼,蒸一对花老虎、花馍盘、礼金、给新郎披一条红被面(俗称披红),也有只行现金的,俗称“干礼”。
宴客,俗称“待客”或“坐席”。一般是两顿饭,第一顿一盘九碟菜(四角是凉菜,五碟热菜)带馍。第二顿一盘四碟或六碟凉菜,先喝酒,边喝边上菜,划拳行令不亦乐乎。喝酒结束后再上一盘九碟菜带馍。饭前饭后有茶水招待。
坐席的先后及座位有尊卑长幼之别,一般是新娘家人(俗称娘家人)先入席,岳父母、舅、姑、姨坐上席。宴席开始后,新郎新娘要向每席宾客敬酒,主要亲戚接酒时还要回赠礼金或礼品,此礼俗称“认亲”,所赠礼金、礼品俗称“见面礼”。到了晚上长辈们要接着吃媒席,吃媒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新郎新娘的直系长辈和双方的媒人,媒席上有水果、点心、干果、蒸碗等等。
耍房,俗称“闹新房”或“耍媳妇”。在长辈们吃媒席的同时,同辈们则开始闹新房。多数是小伙子和小媳妇,想出种种花样的节目,让新郎新娘表演,以示夫妻甜美,无论怎样耍闹,新郎新娘都要依从,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啃苹果、钓鱼、咬糖、点香烟,高雅的有绕口令、猜谜语、唱歌等等。整个闹房有婚前教育、沟通爱情、祝愿吉祥等意义。
选择结婚吉日—拜堂—入洞房—回门—贺礼—宴客—耍房是陕西结婚风俗的整个过程,相信看了小编的讲解,大家对陕西结婚风俗会更加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