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印度宝莱坞的大热门,印度宝莱坞歌舞剧《泰姬快车》将全球同步,年底驶往北京,掀起一场激情四射的印度歌舞民族风。这台号称融合了百老汇戏剧精神和宝莱坞风情的新作,是当下印度家庭和年轻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新宠。
据悉,作为宝莱坞歌舞剧的2013年贺岁力作,本剧将在北京、新加坡、香港等地全球同步上演。2013年1月23日-27日将在北展剧场连续上演5场。
浪漫成灾:“泰姬快车”搬上宝莱坞舞台
泰戈尔曾赞誉泰姬陵是“垂在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每年,印度各地的情侣纷纷赶赴泰姬陵,让这座古老建筑见证自己的浪漫爱情,但同时也让这座浪漫圣地不堪重负。搭乘著名的豪华专列“泰姬快车”,同样成为泰姬陵旅游的一部分,这趟列车是印度本土家喻户晓的爱情专列。
如今,“泰姬快车”终于被相中,搬上星光熠熠的宝莱坞舞台。全剧讲述了富家小姐米拉和孟买小混混之间的爱情奇遇。米拉为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孟买小混混瓦苏的帮助下,一路前往男友所在的亚格拉,却发现男友被父亲收买,瓦苏用自己的一片真情融化了米拉破碎的心,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是经典的宝莱坞大结局,但与传统宝莱坞剧目相比,《泰姬快车》吸取了百老汇戏剧创作手法,更多迎合了当下印度年轻人和开明家庭的口味:挑战传统婚姻和种姓制度、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古老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多民族文化、印度式的幽默喜剧风格,奢华壮观的传统歌舞场景,融合印度音乐元素又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印度流行音乐,着实让该剧赚尽了风头。
作为“泰姬快车”的编剧,IBDA’Aawards最佳剧情奖得主VibbuPuri表示,他的灵感来源于五十年代星光熠熠的宝莱坞电影,“泰姬快车”是他向那个古老神秘的、闪耀着美丽光辉的印度城市——孟买致敬。而正如《泰姬快车》所展示的,作为印度第一大海港城市和宝莱坞所在地,孟买一直是印度的流行文化重镇,也是穷人梦想发财致富的天堂。
势不可挡:“印度民族风”袭击全球娱乐业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英语国家,印度娱乐业近年来奋起直追。一方面自上世纪以来,本民族独具一格的宝莱坞文化一直备受国民宠爱;另一方面,英语国家的优势,促使印度不断拉近与欧美流行文化的距离,印度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也成为欧美市场的新宠。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三个大男孩的机智幽默,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印度穷小子过五关斩六将在知识竞赛拔得头筹,连李安都不偏不倚相中了咖哩风味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股影视界的“印度民族风”正将印度文化推向世界各地。
这股风潮同样波及到宝莱坞舞台剧。《泰姬快车》的制作人ShrutiMerchant曾游历世界各地,在他看来,印度既有原始的生命活力,也有丰富的精神灵魂。作为一个在自然地貌上囊括干旱沙漠、极限雪山和茂密的丛林、在人文内涵上拥有超过250种方言和300多种舞蹈形式的资源大国,世人实在对印度知之甚少。他表示,《泰姬快车》融合了南北印度多民族音乐、舞蹈和服饰元素,更像一部立体的印度民族文化百科全书,希望这部耗费制作团队大量心血和投资的《泰姬快车》,可以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印度。
整理传统:宝莱坞文化精英瞄准国际市场
作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的音乐和舞蹈文化历史久远,充满异域风情。宝莱坞瞄准国际舞台,重新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使得《泰姬快车》在时尚流行的外表下,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据悉,此次,《泰姬快车》汇聚了活跃在宝莱坞影视业的创作精英,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还原和创新。宝莱坞顶尖编舞家Vaibhavi Merchant在《泰姬快车》中融入了超过10多种种以上的印度舞种,这些热力十足的舞蹈都试图展示印度古老的舞蹈文化:身体比嘴巴更会说话。其中,Lavani这支舞起源于军队中供士兵们娱乐的一种休闲方式,具有Maharashtra的Tamasha传统戏剧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一支充满了欢娱的调情舞;Nattu Koothu在南印度的Tamilnadu十分流行,是庆典上使用的舞蹈,其中包括了说书、对话式歌唱和舞蹈多种多样的形式;最著名的湿婆神Tandava则是鼎鼎大名的宇宙毁灭之舞,成为很多印度瑜伽精美雕塑和印度铜像灵感的源泉,是对湿婆神的献礼。剧中舞者藉由自己的手指、手臂、五官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充满深厚细腻的人文气质。
印度音乐具有丰富而严谨的系统,一如她的文明着重于心灵的精神层面,复杂神秘而多种多样。而将传统舞蹈与流行音乐结合,是宝莱坞影响现当代印度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曾荣获印度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印度电影奖”(IIFA)的印度著名编曲Monty Sharma,跨界为本剧编写了主题歌“泰姬快车”以及抒情感人的“爱的花园”等歌曲。在保有流行音乐通俗上口的优点的同时,增添了许多印度传统音效元素,更是增添了它独特的灵魂魅力。
而另一首原声音乐“MAST KALANDAR”传唱程度堪比时下最流行的“江南STYLE”,在《泰姬快车》演出后更是风头一时无俩,成为新一代的印度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