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22日,由潇湘晨报与湖南源点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长沙美洲故事·高层全程冠名的《守岁》将在湖南大剧院全国首演。
该剧由台湾导演李宗熹 创作,取材于他的家庭生活,是送给奶奶的礼物。在此之前,《守岁》曾有台湾版、上海版,在两地演出均引发了回归传统、回归本真的讨论。作为青年导演,李宗熹作品的简洁与真诚被赞难得。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也经历过实验、先锋,现在只想跟观众认真分享一个故事。”
灵感:缺乏什么,就会去创作什么
李宗熹的不少作品,都是围绕家庭、亲情展开,比如《我的父亲》、《外婆的七个音符》等等。他说:“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年轻的时候就常年在外,而很多创作者,缺乏什么,就会去创作什么。”
6年前创作《守岁》,就是借作品来填补心里的缺憾。“我奶奶是上海人,每年过年都会做红烧肉。那个时候,她有了老年痴呆症,菜的味道变了,她已经忘了那个做法,她担心做不出年夜餐,我们就再也不会回来吃年夜饭了……当时想做这个戏送给老人家。”
戏里,还是大年夜,还是有一位得了老年痴呆症、坚守家庭的老前辈。不过,儿孙换成了女儿和外孙女、红烧肉成了老房子。“这个家庭没有男人,外公走了,女儿的老公跑了,充满了破洞。女儿一直希望卖了老房子,带老母亲到都市就医,可是,那老房子是几十年好不容易挣回来的家啊。”
李宗熹对于家的遗憾全都表达到作品里了,他说,“年轻的时候,都不太喜欢回家,不太喜欢面对家人。可是,不管发生任何事情,家的大门永远都会为你敞开。家是最重要的。”
《守岁》想回归到亲情,也回归到传统。李宗熹说,“中国有很多美好的传统应该留下来,守岁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夜一家团坐吃饭、小孩磕头拜年……守岁就是留住遗失的岁月,这不是一个仪式,是每个中国人对于团圆、对于家人的需要。”
回归:讲大家都看得懂的故事
这个发生在大年夜的故事,在台湾和上海演出时,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走出剧场大家开始讨论回归传统、回归本真的话题。除了在亲情上的回归,李宗熹说,“现在的剧场也要回归,回到讲故事的状态,认真地分享一个故事。我也曾经历过实验、先锋,现在只想跟观众认真分享故事。”对他来说,“共鸣很重要,想讲大家都看得懂的故事。”
李宗熹说,“常常不觉得自己是在创作。我喜欢认真听人讲故事,然后把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我相当于一个转接头。我常说,表演艺术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在剧场里就像看到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看到周遭的人和事物。真诚打造的作品,一定有它自己的灵魂。”
这样子的李宗熹,让外界将他与“华人戏剧大师”赖声川 联系到一块。在台湾话剧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上一代导演当属赖声川、新一代导演当属李宗熹”。他说:“常会有人说我们像,但我们成长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对事物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共同的是我们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
解析:演员阵容最理想,打造“国际版”
12月21、22日,来长沙演出的是经过重新制作的《守岁》,邀请了老表演艺术家李滨、江珊 和张晔子出演母女三代。
李宗熹说,“这个版本,我最感动的是,终于找到了准确的演员来演这个戏。之前的版本,还曾用过22岁的女演员来扮演外婆……这次,邀请到李滨老师,完全符合外婆这个人物的形象,不仅是年纪,心情、心境也契合。她不演戏,只是站在那边,就有了那种真实和感动。非常自然,这就是天意吧。”
戏中的第二代,则由江珊扮演,“她是所有版本里最有气质的母亲,我常常会被她骗,她怎么演都对。”
演员对了,又给了李宗熹一些新思路,“演员与角色契合得非常好,还没演出,我不太敢讲,但就目前看来,演员阵容确实是处在最理想的状态。她们的表演都很真实,对待情节的一些反应常常是我没有设想到的,比我预设的想法更写实。这阵子排练,我会觉得不是重新制作一个作品,而是再创作了一个作品。”
在李宗熹看来,“这不再算是地方版本”。他说,“这个版不能叫长沙版、湖南版,而应该称为国际版,是要演给全世界的华人看的。在长沙的演出之后,我们还将去北京、深圳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