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年过花甲,仍坚守着昆曲的青春念想。他以“超级制作人”之姿,制作过舞台剧《游园惊梦》、昆剧《牡丹亭》等舞台大戏,为昆剧表演艺术开创崭新纪元。10月28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将登陆武汉剧院,立刻引来武汉观众的特别关注。
2004年4月,由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
很多对昆曲热爱的观众,依旧记得2008年4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上演的盛况。当时,青春版《牡丹亭》是上演的全本,“上本、中本、下本,每本3小时,每个晚上演一本,连演三天。”6000张免费门票一票难求,观者如堵,有些没票的学子,站在过道里连看三天,如痴如醉。令一些昆曲爱好者遗憾的是,由于此次演出门票只向武大学子发放,他们无法一睹《牡丹亭》的容颜。
一别4年,10月底在武汉上演的《牡丹亭》,是经过精心编排后的“精华版”,“就演一场,全场2小时45分钟。”
与全本的《牡丹亭》相比,“精华版”在剧本取舍上,重点围绕一个“情”字,“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仍旧会在剧中一览无遗,完整地继承了汤显祖原著“至情”的精神。
“精华版”依旧由沈丽英和俞玖林两位昆曲界的后起之秀担任主角,配角、龙套也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白先勇先生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主办方透露,他们也希望能在剧场发现更多的青年观众来看戏、品戏。
当然,能够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的,还有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全剧将西方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