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近日上演的话剧《驴得水》会让人感觉一种荒诞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起源于这话剧的名字,而是一种看戏后的感觉和印象。
话剧《驴得水》所要表达的是:在一个毫无价值的世界中寻找某种价值,换句话说,作者想看看这个世界中还有没有金钱打不垮的东西。孙佳佳终于逃离这块肮脏之地,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线希望。叙事成为剧作者内心郁积的不平之气的总爆发,像地火在地下运行,突然喷薄而出,一鸣惊人,正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他的发泄对象,既是反映在舞台上的这个世界的腐败,又是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孙校长总是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别忘了最初的誓言和抱负,以及他们主动承担的振兴农村教育的责任,但他们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又怎能使人放心地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他们?
话剧《驴得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孙校长带领一女二男三位老师在这里建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在花名册上他是英语教师驴得水,实际上,它是为学校运水的一头驴。部里特派员要来学校检查的消息,让他们深感不安,如果他们找不到“驴得水”的替代者,就不能化解这场危机,吃空额的秘密就会被拆穿。一个铁匠被拉来凑数,为了说服他接受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女老师一曼贡献了自己的身体,同时,她也对铁匠做了最初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启蒙,使铁匠后来的突变有了必要的铺垫。令人难以想像的是,特派员偏偏看上了铁匠冒充的驴得水,不仅不怀疑他的英语水平,还把他树为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标兵,这所学校也因此得到了三万元钱的奖励。
其实这部话剧演到这里,观众们就能感觉到这个剧情很荒诞。但是后面的剧情更是让人觉得更加荒诞。孙校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三万元钱,这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心理上没有什么障碍,因为他历来主张手段目的二元论,所谓干大事不拘小节,只要目的崇高,手段可以卑鄙。然而,第一个被金钱打倒的不是孙校长,而是历史老师裴魁山,他用女朋友交换了一件貂皮大衣。就在他们憧憬着这笔钱可以使学校扩招,学生可以有新的教室和桌椅时,慈善家要来学校看望驴得水的消息,使他们坠入了更大的不安之中。铁匠在没有成为驴得水的时候意识很简单,不属于我的我不要,属于我的则不能不给我。成为驴得水之初,他的意识也并不复杂,仍然希望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早点回家。但是,当他听说三万元钱是给他一人的奖励之后,他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不仅不请自来,来了之后,还以惩罚一曼为要挟,答应以装死瞒过来自美国的慈善家。
荒诞的剧情一幕接着一幕,原本善良朴实的人们,一个个倒在了金钱的面前,金钱真的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