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带着他的《哥本哈根》再度来到深圳。王晓鹰在25日的第一场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戏不是一般的西方戏剧,这是西方最顶尖的先锋戏剧,已成了经典。在改编时,除了对台词进行精雕细刻之外,还缩短了篇幅。“我们根据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超过两个小时会产生思维疲惫,所以删掉了1/5到1/4的篇幅。”“深圳戏剧周”的开幕戏《哥本哈根》在深圳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这部被西方戏剧界誉为“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之作”在深圳遇到了知音。
从2003年至今,他们三个人已经演了九年,期间从未换过演员,三人的配合用梁国庆的话说已经是“炉火纯青”。“这个戏不同于一般的戏,节奏非常快,对白如对剑,一招一式丝丝入扣,需要演员的极度默契。”他说。
“深圳观众很热情,剧场也很安静。”扮演海森堡的梁国庆说。扮演科学家波尔夫人的杨青说,“我在舞台上感到了观众的互动,就是一种心灵交汇的瞬间,感觉特别美好。”
“演完后有种空了的感觉”,杨青说,“每次我们演这个戏,各方面都要调整得特别好才行。演出中三个人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环扣一环,稍稍偏差就断掉了,所以特别累”。
当晚演出中,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封闭状的全白色舞台,一次次原子弹投放的黑白影像以及伴随的震耳欲聋的轰鸣,白色背景中两扇可以打开的门,使得视觉与想像都得以无限延伸。三个一身白色服饰的演员热烈地辩论着,大量科学与政治有关的名词似乎艰深难懂,实则是在用超越一切国界和词汇的感情在与观众沟通。
梁国庆说:“《纽约时报》说这个戏‘需要用眉毛以上部位来看’,很有趣,这是需要观众智慧来参与的一个戏。”《哥本哈根》是一部承担文化建设责任的话剧,在国外的演出中,《哥本哈根》都属于“非营利性戏剧”范畴。
这是一部曾在200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作品。
这是一部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经典作品,达到了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